0%

倒追思维

低价值感的追求心态:好人与色狼

大多数人、大多数企业,本能的有两种典型思维方式:

  • 色狼思维(过度自我、强力推销)
  • 好人思维(服从规则、有求必应)

这两种思维,都是在追求他人,是屌丝心态的反映。

所谓屌丝心态,实质是低价值感的思维。对内,觉得自身缺乏价值感,无足轻重;对外的行为上,又往往做的是廉价的事情。例如「色狼」的强行推销,「好人」的有求必应。

因为行为的价值很低,反过来又加剧了自我的低价值感。

这种对自我认知的廉价感,导致他们在和客户关系中,有意无意的,都表现出低价值感的追求心态,非常难以改变。

倒追思维: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

倒追思维,与之相反,是基于高价值感的思维方式。

倒追思维,概括的说可以归纳为「一个中心,两个基本点」:

  • 一个中心:赢得人心
  • 两个基本点:高价值、高诱惑

有强烈倒追思维的人,对内,认为自己是有高度的价值的,因此内心有安全感。对外,关注于做对自己、对他人有高价值、高诱惑的事情。而这反过来又会提升自身的价值,从而强化对自我的高价值感认知。

因为有高价值感和安全感,更倾向于平等尊重、双向选择的关系,而非低价位的去追求、推销。

在iPhone4发布后,发生了天线门事件,也就是部分手机信号的丢失问题。

乔布斯在回应这个事件的时候,有一段关键的话:「我们不完美。手机不完美。我们都知道这一点。但是我们想要让用户满意。」

他表示,如果有人不满意,可以退货或者免费获得苹果提供的胶套。结果,iPhone4的退货率只有1.7%,还不到iPhone3GS和大多数其他手机退货率的1/3。

大家可以体会一下,这4个简洁的语句,背后的那种不卑不亢的心态,以及体现出的自身的高价值感。

而大多数时候,企业面对危机,要么是色狼式的(我们没问题没错,或者都是临时工干的);要么是好人式的(各种道歉认错表示将来不会再犯)。

要打造让客户倒追的营销,首先要从改变思维开始,从色狼思维、好人思维,进化到倒追思维。

倒追标杆:苹果与保时捷

2007年到2008年,我帮助保时捷培训中国区的经销商。在两年的时间里,我拜访了中国的所有保时捷中心,除了培训,也帮助保时捷中心改进服务流程。

那正是保时捷在中国市场快速发展的两年,客户对这家传奇品牌充满了热情,产品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。这段经历,让我有机会近距离观摩、研究这家公司。

我的一个感悟是,这个世界上大多数公司,是在追求客户。而少数的顶尖品牌,他们做到了让客户倒追。

也就在iPhone发布会后,乔布斯再度封神,苹果也一路走上万亿美金公司之路。

这两家公司,成为了研究「让客户倒追」品牌的绝佳样本。

在研究过程中,我发现苹果和保时捷,有很多相似之处。事实上,乔布斯也把保时捷,作为一个学习的榜样。

顶尖产品:高价值与高诱惑

苹果和保时捷,他们的产品,有两个共同点:第一眼看上去,就感觉很性感,有高度的诱惑;而长期使用下来,功能出色体验到位,有高度的实用价值。

打个比方,这就像一道菜,吃起来味道好营销高,这是高价值;闻起来就很香让人渴望品尝,这是高诱惑。

这两家公司,是同时兼顾感性吸引力,和实用价值的。

有时候,人们认为保时捷是奢侈品牌。其实保时捷的定位,是「Every day sports car(日常乘用跑车)」,还是定位于实用工具。但是,它是具有高度感性价值的实用工具。

同样的,苹果也是如此。

曾经我看过一个保时捷的客户访谈,里面有客户说:「从理性的角度,我们未必是需要它;但从感性的角度,我们想要它。」

  • 有实用价值,让人需要;
  • 有感性诱惑,让人想要。

苹果与保时捷,这两家公司,他们的产品,往往是既能满足人的「需要」,又能让人的「想要」。

聚焦与穿透

苹果和保时捷公司,有着少而精的产品线。

在iPhone发布的时候,去逛手机柜台。几乎所有的品牌,柜台上都密密麻麻,摆着很多款,简直让人看得头晕眼花。而苹果,只有一款,静静的摆在柜台上,有种杀气。

乔布斯回归苹果之后,当时苹果电脑有很多产品。例如针对企业用户的,就有各种型号。乔布斯先对产品线做了大手术,砍掉绝大多数电脑型号。

在《乔布斯传》中说:

几个星期过去了,乔布斯终于受够了。

「停!」他在一次大型产品战略会议上喊道,「这真是疯了。」他抓起记号笔,走向白板,在上面画了一根横线一根竖线,做成一个方形四格表。「这是我们需要的,」他继续说。

在两列的顶端,他写上「消费级」和「专业级」。在两行的标题处,他写上「台式」和「便携」。他说,他们的工作就是做四个伟大的产品,每格一个。「会议室里鸦雀无声。」席勒回忆说。在9月的董事会上,乔布斯介绍这个计划时,现场同样鸦雀无声。

一开始董事会并不接受。他们告诉乔布斯这是在冒险。「我能成功。」他回答。董事会从来都没有投票赞成过这个新战略。但乔布斯说了算,他就往前冲了。

结果,苹果的工程师和管理人员突然高度集中在四个领域。专业级台式电脑,他们开发出了 Power Macintosh G3;专业级便携电脑,开发出了 PowerBook G3;消费级台式电脑,后来发展成了iMac;消费级便携电脑,就是后来的iBook。

关于苹果,段永平说:

苹果单一产品的模式实际上是我们这个行业里的最高境界,以前我大概只见到任天堂做到过(sony的游戏产品类似)。单一产品的模式有非常多的好处:

a.可以集中人力物力将产品做得更好。比较一下iphone系列和诺基亚系列(今年要推出40个品种)。苹果产品的单位开发成本是非常低的,但单个产品的开发费却是最高的。

b.材料成本低且质量好, 大规模带来的效益。苹果的成本控制也是做到极致的,同样功能的硬件恐怕没人能达到苹果的成本。

c.渠道成本低。呵呵,不是同行的不一定能明白这话到底有什么分量(同行也未必明白),我是20年前从任天堂那里学会的。

保时捷在上个世纪,基本上就是911产品线打天下。直到世纪之交的卡宴,把保时捷推向了一个新的市场。卡宴成功后,再到4门跑车。

我想「少而精」这两者,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。要打造精品,就必然要聚焦,不能铺开大摊子,平均用力。什么都想做好,最后就是什么都做不好。

因为聚焦,所以最终才能打造出有穿透力的产品,直击客户的内心世界,引发口碑传播。

这种「聚焦与穿透」,从销售和产品的角度,也引出一个问题。就是很多好人,老是想着满足客户的这个要求、那个要求。结果就是,功能加了不少,免费服务做了很多,然而精力分散,啥都没做到「穿透效应」,结果啥都没搞定。

高端品牌,不做低价值感产品

我们把价格分为高中低三档,价值分为高中低三档,就会产生一个九宫格的矩阵:

在左下角,「低价格-低价值」区域,是典型的大路货。

而对于苹果、保时捷这样的高端品牌,他们的营销,要确保在客户心目中的定位,是在上面三个。也就是无论价格如何,都要保持客户心目中的高价值感。

例如苹果的iPhone,在手机里是在高价值-高价格区间。

而在iPad刚出来的时候,非常惊艳,但价格却很低,属于高价值-低价格。甚至连华强北的攒机商,都倒吸了一口冷气。因为他们如果来攒机,攒出来的价格都要高于iPad的售价,而iPad的价值要高很多。

这样一来,苹果在平板市场上,就有效的阻止了竞争对手的进入。

要保持品牌的高端,就不能做让用户感觉低价值感的产品,哪怕是免费的。

就像保时捷,如果要送客户礼物,哪怕是免费的,也不能随便糊弄。因为即使免费,依然是代表着保时捷的品质。

当然,企业还是可以提供低价格甚至免费的,关键是同样,要让用户有高度的价值感。

销售思维与价值-价格区位

前面我们讨论了4代销售思维:

同时也讨论了价值-价格矩阵。

那么,他们的关系是什么呢?

倒追思维,对应着在高价值区位上的营销;而色狼思维和好人思维,典型的对应着低价值-低价格区域的营销。

在大路货的营销上,可以非常明显的看到强力推销(好人)和有求必应(色狼)的丰富案例。

而且思维和营销区位之间的关系,是互动的。例如为什么卖大路货,要一会好人,一会色狼呢?因为大路货缺乏价值啊,这种低价值感导致强烈的追求心态,希望客户买单。于是两种手段都用上了,哪种不管用就换另一种。

而因为一直在追求客户,这导致自身价值感更低,就形成了恶性循环。

反过来,如果一直做高价值感的产品,对客户有主动权,那就更强化了自身要做高价值产品服务的心态。

业务体系的3个基本功能

一家公司的业务体系,有三个跟客户相关的基本功能:

  • 销售
  • 关系
  • 产品/服务

而销售思维,往往决定了这三者的结构特征。

色狼思维驱动的业务体系

在色狼思维驱动下,企业业务通常呈现「大头症」。企业和员工的注意力、资源在「销售」上,过度集中。而对于客户关系、产品和服务,却是缺乏投入。

比如靠各种推销电话吃饭的公司,往往就是典型代表。

好人思维驱动的业务体系

在好人思维驱动下,企业业务经常呈现「虚胖症」。

看上去,在关系、产品/服务上投入了很多资源,例如:

  • 白干活:为了拉关系请客吃饭、各种免费帮客户干活
  • 功能堆砌:客户要什么功能,就在产品里面加什么功能
  • 人工弥补:对产品不满足客户需求的,各种提供人工服务,快速响应

然而,这些事情往往消耗巨大,却价值低下,难以创造出高吸引力。

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,「好人」常常把「客户要求」,当成「客户需求」。

福特汽车创始人,亨利·福特说:「如果我问人们想要什么,他们会说更快的马」。

在「好人思维」驱动下,即使企业100%的满足了客户要求,还是低价值的,因为缺乏自己的主见,没有深度把握需求的意识与能力。

中端陷阱:功能臃肿与踩踏效应

有次我跟一家公司的合伙人聊天,他们公司做针对企业的培训。

我听了一下他们的产品和定价,说觉得这样有点低。后来产品负责人也跑过来问我,说徐老师这个是怎么理解。

我就跟他们画了一下九宫格,问他们:「你们觉得自己的产品,在哪一个区位」。

产品负责人想了想说,老板怎么想我不清楚,我自己的感觉是,应该是在「中价格-中价值」区域。

好啦,这就有问题啦。

通常来讲,很多公司起步,一个基本心态就是「卖便宜」才有人买,往往从低价格起步。起步之后,自然的想法是要提升价格,为了提升价格也会去考虑提高产品价值。

但大多数人,本能的不会去想要做行业的顶尖产品和服务,占据「高价格-高价值」区间。又要往上走,这样一来,最普遍的就是会有意无意,进入「中价格-中价值」区域。

然而这个区域,却是最尴尬的。因为价值感普通,难以吸引到高质量的客户群体,竞争又激烈,缺乏定价权,因此缺乏利润空间。

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更好的卖产品。企业往往有种本能,就是既然价值不高,那就再多加几个功能,多送几个服务嘛,不就更有价值了嘛。

例如这家培训公司,他们卖给企业老板的课程,同时要送5个对一线员工的培训啊等等,一啪啦的东西。

这种「卖一个,送很多」的营销策略,本质上往往是低端的,色狼和好人思维的投射。

大家如果关注顶尖品牌,通常他们是会不给用户那种「买一送n」的营销的。这容易导致产品的廉价感,很容易给客户感觉,企业是在追求他们,严重损害企业的价值感。高端品牌,应该是让客户感觉至少是平等,而且在某些方面要高出客户的感觉。

那么,既然加了几个功能,送了几个服务,那么功能总要有人来研发把,服务总要有人来交付把。现有的人不够啊,怎么办呢,招人把。于是团队就膨胀了。

然而,产品功能多、附加服务多,这样的后果就是,可能啥都没干好,大家还都非常忙。例如管理层,忙着应付铺开的摊子已经不可开交了。

看上去一堆功能、一堆服务,没啥惊艳能打动客户的。

免费的、附加的功能和服务客户要不要呢,很多时候也就要了。但也没啥影响。

而且,向客户提供的功能越多、服务越多,从营销层面,单纯的让客户理解这些东西,就挺困难。同样是缺乏聚焦的问题。

例如现在很多产品,功能特性一大堆,企业营销也缺乏重点,就一啪啦把产品特性全堆上去给客户看。客户一看就头疼,看不懂。那怎么办呢,咱们讨论点容易理解的把,你们价格怎么样啊?还可以送什么服务啊?

好啦,好人式销售和企业一听,客户问我们要服务啦,又开始铺摊子。

而因为难以面面俱到,往往这些新功能、附加服务的质量并不高,不能给客户高度的价值感。于是,这又反过来坐实了在客户心目中的中低端形象。

敢想与敢做

分享了九宫格概念之后,产品负责人问我:如果要进入高价值-高价格象限,该怎么做呢?

我说,基本思路是,先把现有的产品,价格x2,你看看应该怎么设计产品和做销售。

例如,他们有面向一线员工的公开课,定价4000/人左右。那么,如果把这个变成8000、10000呢?

我这样说,人本能的反应就是「不行啊,你觉得我们定个5000块怎么样」。

我说不行,必须是8000+。

然后对方回答,那我们可以做面向老板的课程,一万块还是便宜的。

你看,他本能的就是在考虑「便宜」,而不是「价值」,这是屌丝心态的自然反应。

问题是,老板课程和一线员工课程,都不在一个产品品类里面啊。所谓的高端,是在同一类别的比较。

所以我说:「必须在原有产品类别上提价」。

他们会本能的觉得「那不可能」,这就对了。就是要让你先定价,定到一个高端的、你觉得不可能的价格,进入高价值-高价格区位。

这个目标定得高,那么他们的过程质量、体系质量就必须要重新重建了。例如现有的产品概念、销售模式可能都跑不通了,那就逼迫他们跳出现有的思维限制。

爱因斯坦说:

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,因为知识是有限的,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,推动着社会进步,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。

如果你都不敢想,那么又怎么可能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呢?

大多数销售和企业,遇到客户抗拒犹豫,本能的就想着「如何降价卖出去」。却很少有人会想「如何把价格提高一倍卖出去」,其实可能后者才是走向成功的关键。

根深蒂固的好人思维:服从规则

「想都不敢想」,这又是好人思维的反映。

对我们大多数人,好人思维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。本质上,这是一直以来,社会教育的结果。

我们在学校里,可能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「要听话」。家长表扬小孩,「这孩子乖」往往是一个常见的说法。

这些意思都是「要服从规则」。

而想象力和创造力,很大程度上是不拘泥于现有规则的结果。所以,小孩刚开始往往有创造力和想象力,上学了往往就逐渐消失了。

而让客户倒追的公司,往往他们是规则的制定者,而非服从客户。例如苹果公司,开创了智能手机的新时代,影响了一大堆企业的交互设计、供应链管理、产品理念等等。

乔布斯和苹果,是领导者,是制定规则的人,而非服从客户的人。

倒追思维驱动的业务体系

而倒追思维驱动下,业务体系呈现为结构健康、高质量的正金字塔。

让客户倒追的品牌,他们资源投入的重点,是下盘结实,在产品和关系上用力。

例如乔布斯时代的苹果,在产品上打造出革命性的iPhone,在客户关系上,建立了高度的体验、信任和价值感。因为有这两者作为基础,往往不用刻意销售、或者只要在销售上轻轻用力,就可以达成目的。

当时,大多数IT产品的专卖店,重点是推销。而乔布斯决定开设苹果专卖店,他的重点是「建立关系」。

在苹果专卖店里,没有拥挤的柜台,桌面上摆着苹果的产品,产品之间间距很大,同样的,桌面之间的间距也很大。这样可以让用户充分的体验产品,而不是创造成交的紧迫感。

同样的,苹果店员的主要任务,也不是推销,而是帮助来客体验产品、解决问题。

让客户对产品有充分的体验、帮助客户了解产品的功能和价值,这些,是在推动建立客户与产品的深度关系。

同样的,乔布斯时代的发布会,重点也不在于直接推销,而是给用户深层次的体验。这不仅仅是产品层面,而且也包括情感上的深度链接。例如用户以「成为苹果用户」为荣,这是深层次的关系。

在保时捷,有句话「最好的保时捷销售,就是保时捷汽车」。也是把「让客户充分体验」,例如试驾,作为核心的营销环节。

当然,这种通过体验建立深度关系的基础,还是他们在产品上的用心。在产品优质的情况下,本身只是让用户有充分体验,已经构成了强大的成交动力。

与之作为对比,很多企业严重依赖于电话销售。往往是客户根本就没有跟企业、产品建立什么关系链接,甚至对产品感觉都没有,就强行推销。哪怕看上去天天卖,效果也就那样。

这里,营销的悖论就出来了:越在「卖」上花力气的企业和销售,往往卖的越差。反而是在「产品」和「关系」上下功夫,最终容易销售。

色狼式的销售思维,强调「坚持就是胜利」,要求努力推销。然而,上述悖论导致,他们的努力往往是白费力。

品牌,代表了关系的质量

2008年12月,我在斯图加特的保时捷总部出差。

当时我去逛了保时捷的博物馆,想着顺便买个东西送人。

我看到一个文具夹,觉得不错想买,一看售价,大概是700欧。那时候欧元汇率大概是1:14左右。

我第一感觉是「我靠,文具夹还要1万块了,疯了」。

然后冷静了一下再看了看,觉得「因为有保时捷的logo,所以貌似一万块也有合理性嘛」。

虽然最后还是没买。

但我琢磨了很久这件事,你说如果是保时捷汽车,因为保时捷本身是做这个的,相信他们的品质,容易理解。

但是文具夹这种东西,又不是他家业务,为啥卖这么贵呢?

其实我为什么要买呢,还不是觉得有保时捷这个logo,送人挺得体。

这个品牌,就代表了卓越的品质。他是保时捷跟市场、客户长期关系的沉淀。

再比如乔布斯时代,买礼物不知道买啥,买苹果就没错,哪怕是自己没用过的新品。很大程度上这也是关系的反应。客户对品牌有几乎无条件的信任、有高度价值感。

业务体系:3个倒追的统一

让客户倒追的业务,最终体现在3个部分:

  • 让客户倒追你的销售(极速成交)
  • 让客户倒追你的关系(深度关系)
  • 让客户倒追你的产品和服务(卓越产品/服务)

这三者共同作用,塑造出高价值定位,也就是在价值-价格矩阵的上方区域。


这也意味着,哪怕单纯有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,也未必能够在客户心目中树立高价值感。

例如企业用色狼式的方式去推销,哪怕是一流产品,客户首先感觉企业的价值感低,也未必愿意再去了解。

对价值的思考

有本销售故事小说,叫做「做单」。

其中有句话,大意是如果你抓住了客户的核心需求,哪怕你抽客户耳光,对方还是会买。

当然不是说你要这么做,而是可以去思考,到底你对客户,有高度的价值吗?以至于他们愿意付出高昂的成本、巨大的风险,来选择你。

就像马克思说的,资本家为了300%的利润,可以冒杀头的风险。

当你拼命的要说服客户、或者提供各种廉价服务的时候,你有想过吗,这些吃苦的苦,都是因为价值定位和创造上,上没有流过足够的汗。

大概2010年,我那时候做自由职业的培训师,还在思考具体的方向。

有次参加一个项目,大概有十多位培训师先参加,客户会从中最终选择一半。

这个项目,是一个IT系统的操作培训。

当时有一个试讲,其中有位培训师,让我大开眼界。

这哥们,一出场,就穿着一个马褂、还拿着一个快板。

我勒个去,人家真的把IT培训,讲成了相声。让场地里充满了愉快的气息。

我一方面觉得他这思路非常差异化,但一方面又觉得有问题。

在北京回上海的航班上,我在思考两个问题;

1)我特么的应该被客户这样挑来挑去,还跟相声式培训PK吗?

2)这种让人觉得很娱乐的方式,真的是作教育培训的核心价值吗?有这玩意,客户为啥不去听郭德纲呢?

我最后的总结是,这事吧,就是一个附加值。

之所以在这个培训里有效,因为本身这个IT培训项目,就是操作类型,没啥技术含量。所以就会拼各种附加价值。

而以前我在保时捷做的事情,可以说一方面对客户至关重要,是年度的头号项目,一方面没我那个差异还真的很大,至少项目可能就搞砸了。

高优先级的需求加上高质量的服务,这两者结合才是高价值。

而把培训讲成相声,真正从长远价值来看,反而就是点科技树,点错方向了。当然一个人如果只是为了拿一些培训单子,可能也就够了。但要是你有更大的价值诉求,那就很快到天花板了。

我做教育培训,不是来取悦客户的,而是去教育客户的。客户不光是要掏钱,而且要有接受教育的觉悟。

这里就有一个问题,今天很多人面对激烈的竞争,谈差异化。

到底你是为了差异化而差异化呢?还是因为难以取代的价值,而最终形成了差异?

角色的定位

一个人、一家企业,在他人心目中的价值感,是跟在关系中的角色,有密切关系的。

通常而言,领导者角色价值感高,跟随者角色价值感低。

老师、领导、创新者,等等,这些都是领导者角色。如果对方接受了这种角色认定,通常会感觉你是在比他更高的心理位置上。

而战略伙伴、盟军、顾问这样的角色,则是在相对平等的心理位置上,价值感也不错。

而小弟、单纯的服务提供者,价值感就比较低,对方往往觉得他要比你高。

角色,很大程度决定了你的价值。

有次我一个学员,在做金融理财产品销售,我看到她跟客户的对话,在问客户最近要不要出差,她可以帮忙订机票(只是订票这种事务,不涉及帮客户出钱)。

我就问她:为什么你要帮客户订机票呢?

她说:客户忙,帮忙干些打杂的事情,拉近关系。

你看,她对自己的价值定位,是帮助客户干些打杂的事情,更像是小弟。

好人思维本质上,就容易定位在这些低价值的事情上。这很大程度已经限定了在客户心目中的价值感。

在医生思维和倒追思维中,定位往往是客户的盟友、顾问、医生、导师等。

你要做小弟,还是做盟友

在隆中对后,诸葛亮出山不久,曹操南下荆州,刘备败逃,危在旦夕。诸葛亮代表刘备,出使江东,劝说孙权连刘抗曹。

三国志记载如下。

先主至于夏口,亮曰:「事急矣,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。」时权拥军在柴桑,观望成败,亮说权曰:「海内大乱,将军起兵据有江东 ,刘豫州亦收众汉南,与曹操并争天下。今操芟夷大难,略已平矣,遂破荆州,威震四海。英雄无所用武,故豫州遁逃至此。将军量力而处之:若能以吴、越之众与中国抗衡,不如早与之绝;若不能当,何不案兵束甲,北面而事之!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,而内怀犹豫之计, 事急而不断,祸至无日矣!」权曰:「苟如君言,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?」亮曰:「田横,齐之壮士耳,犹守义不辱,况刘豫州王室之胄,英才盖世,众士仰慕,若水之归海,若事之不济,此乃天也,安能复为之下乎!」权勃然曰:「吾不能举全吴之地,十万之众,受制于人。吾计决矣!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,然豫州新败之后,安能抗此难乎?」亮曰:「豫州军虽败于长坂,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,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。曹操之众,远来疲弊,闻追豫州,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,此所谓‘强驽之末,势不能穿鲁缟 ’者也。故兵法忌之,曰‘必蹶上将军’。且北方之人,不习水战; 又荆州之民附操者,逼兵势耳,非心服也。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,与豫州协规同力,破操军必矣。操军破,必北还,如此则荆、吴之势强,鼎足之形成矣。成败之机,在于今日。」权大悦,即遣周瑜 、程普、鲁肃等水军三万,随亮诣先主,并力拒曹公。

这段诸葛亮与孙权的对话,堪称经典。

其中我觉得有个关键点是,诸葛亮的格局。

刘备此前,曾经好几次败逃,基本上思路,都是逃到另外一家势力,作为客将身份,本质上是另外势力的附属。例如投奔公孙瓒、曹操、吕布、袁绍、刘表等。

诸葛亮隆中对,给刘备提升了格局:不要做客将,要做主公。

也就是别老是想着跟人打工,你要当老板。

在曹操南侵刘备败亡时,刘备还想走老路,继续投奔他人:「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,欲往投之。」

然而诸葛亮却说:「事急矣,请奉命求救於孙将军。」

如果是刘备自己操作这件事情,那按照惯性,哪怕得到孙权的支持,又成了客将身份。然而诸葛亮,却把孙刘的关系,定在了平等的联盟地位。其实那时候,明显刘备已经非常危险。

豫州军虽败於长阪,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,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。曹操之众,远来疲弊,闻追豫州,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,此所谓’强弩之末,势不能穿鲁缟’者也。故兵法忌之,曰’必蹶上将军’。且北方之人,不习水战;又荆州之民附操者,偪兵势耳,非心服也。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,与豫州协规同力,破操军必矣。操军破,必北还,如此则荆、吴之势强,鼎足之形成矣。成败之机,在於今日。

注意他说的是「如此则荆、吴之势强,鼎足之形成矣」,荆、吴并列。

而且,支持这个地位的,跟诸葛亮谈话的气势有很大关系。上来就直奔主题,将孙权一军:你要打就打,不行就投降呗。犹犹豫豫干嘛。

毫无祈求之意,气势很足。

从相对心理价位的角度,刘备都被曹操追得命在旦夕了,诸葛亮依然上来就示高价。

孙权听了反问「苟如君言,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?」除了字面含义,大概还有意思是你们都到这个地步了,还这么嘴硬。要打压诸葛亮的心理价位。

你看诸葛亮怎么回答:「田横,齐之壮士耳,犹守义不辱,况刘豫州王室之胄,英才盖世,众士仰慕,若水之归海,若事之不济,此乃天也,安能复为之下乎!」

一方面把刘备说的很高,然而也直面当前的困境:「若事之不济,此乃天也,安能复为之下乎!」而哪怕面临困境,依然「安能复为之下乎」,更显出了气势格局。

再次示高价。

当时孙权吧,虽然倾向于战,但是也并非完全下定决心。如果要战,自己搞不定,就需要与刘备联合。那么刘备能成事嘛?

孙权不知道呀。

诸葛亮来了,这么一段面对面对话,至少感觉是诸葛亮这人,貌似是有气势格局能成事的。对于刘备军能否成事,那就多了信心。

反过来,如果刘备集团来的人不行,可能孙权虽然自己想当老大,但评估一下势力,也就降了。

你要做盟友,那也就要有盟友的决心、盟友的气势、盟友的格局。

还是那句话,没有永恒的甲方、也没有永恒的乙方。

你看诸葛亮,跟刘备的说的是「事急矣,请奉命求救於孙将军」。然而就算如此,在东吴殿堂之上,游说之中,依然是镇定自若。

还是看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