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%

分享式对话

分享式对话的重要性

分享式对话,可以说是在4类对话中,最基础、最重要的对话类型。

毕竟,对信息、情感、知识等方面的交流分享,是人类沟通最为基础的功能。

而娱乐式、销售式、解决问题式对话,往往也需要建立在分享式对话的基础上。例如要高水平的解决问题,往往也需要对具体问题情况的分享沟通。

所以其他的对话类型,通常也会包含分享成分。

上堆与下切

要评估和提升分享式对话的质量,你需要掌握一个核心知识点:上堆与下切。

  • 上堆:在沟通中把话题推向更抽象、更概括的层次。
  • 下切:把话题推向更具体、更细节的层次。

例如,对「你知道吗,有件衣服很喜欢,看了好几次,就等着打折的时候入手。可是今天去就没了,郁闷死了。」

回答「下次喜欢就直接买下来。」这就是把话题进行了总结,推向了更抽象、概括的层次,是「上堆」。

而如果回答「是吗?亲爱的,那件衣服是什么样子啊,为什么你这么喜欢?」,这是把话题推向了更具体、更细节的层次,是「下切」。

注意这里的下切,是如何展开的?

我们看原话,注意框起来的这两个地方:「你知道吗,【有件衣服】【很喜欢】,看了好几次,就等着打折的时候入手。可是今天去就没了,郁闷死了。」

上述的回答,在这两个地方进行了提问,询问更具体的内容,从而把对话推向细节丰富的具体交流。

  • 【有件衣服】=> 那件衣服是什么样子啊
  • 【很喜欢】=> 为什么你这么喜欢

这样分享对话就流畅的进行下去了。

分享式对话的上堆下切走向

上堆下切知识点的一个基本用途,是用来分析对话的走向。

我们看前面男女朋友的对话案例1:

女生:「你知道吗,有件衣服很喜欢,看了好几次,就等着打折的时候入手。可是今天去就没了,郁闷死了。」
男生:「下次喜欢就直接买下来。」 【上堆】
女生:「太贵了啊,好不容易等到这次打折,谁知道被人抢跑了。」
男生:「看到适合的就下手把。」【上堆】

好啦,这个话题就聊死了。

再看另外一个方向的对话案例:

女:你知道吗,有件衣服很喜欢,看了好几次,就等着打折的时候入手。可是今天去就没了,郁闷死了。
男:是吗?亲爱的,那件衣服是什么样子啊,为什么你这么喜欢?【下切】
女:黑色的连衣裙,穿上去挺合身的,而且V领正好配上次买的项链。
男:上周你也是穿的黑色连衣裙,看上去给人感觉很沉静很有气质。这件衣服穿上去,和上周那件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吗?【下切】

对话走向就完全不同了。

有兴趣与无兴趣

上堆与下切,在对话中有一个重要用途,是来判断客户、自身对话题的兴趣度。

通常而言,上堆意味着无兴趣;下切意味着有兴趣。

在《资治通鉴》中有一段故事:

公孙鞅者,卫之庶孙也,好刑名之学。事魏相公叔痤,痤知其贤,未及进。会病,魏惠王往问之曰:「公叔病如有不可讳,将柰社稷何?」公叔曰:「痤之中庶子卫鞅,年虽少,有奇才,愿君举国而听之」,王嘿然。公叔曰:「君即不听用鞅,必杀之,无令出境」,王许诺而去。

公叔召鞅谢曰:「吾先君而后臣,故先为君谋,后以告子。子必速行矣」鞅曰:「君不能用子之言任臣,又安能用子之言杀臣乎」卒不去。

王出,谓左右曰:「公叔病甚,悲乎,欲令寡人以国听卫鞅也!既又劝寡人杀之,岂不悖哉」

公孙鞅,也就是后来的商鞅。

在这段故事中,商鞅说「君不能用子之言任臣,又安能用子之言杀臣乎」,听上去逻辑清晰,其实如果真要这样判断,说不定就人头落地了。

真正重要的是,在公叔痤跟魏王举荐商鞅以及劝杀掉商鞅的时候,魏王的反应:

公叔曰:「痤之中庶子卫鞅,年虽少,有奇才,愿君举国而听之」
王嘿然。
公叔曰:「君即不听用鞅,必杀之,无令出境」
王许诺而去。

对于「举荐」,王嘿然(默默无言),对于「劝杀」,王许诺。

通常而言,如果一个人对话题感兴趣、重视,那么心理上会表现为希望了解更多,语言上就反应为下切,去询问、探索更多的情节。例如魏王如果真的对商鞅重视,那么应该可能问「为什么你觉得这个人能勘大任啊」,讨论一下杀与用两个选择的权衡之类。

而魏王却是一次无语、一次上堆(许诺杀鞅),这表明他根本没把事情放在心上。

如果魏王的态度不是上堆,而是下切,具体的跟公叔痤讨论商鞅的事情很久,那商鞅倒真是要面临重大的人生改变了:既可能执掌魏国大权,又可能被处死。

对于销售而言,例如对方在频繁下切的话题,意味着对话题「有兴趣」,那么加入话题通常是符合对方需求,甚至未来还会围绕这些需求展开;反过来,对方频繁上堆,你还在那里拼命展开,就有强人所难的味道。

籍由「上堆下切」的知识,引申开来重要的是,对人的心理分析,其实也是有系统化的知识和方法,这是销售需要掌握的基本功。

自我评估:你的兴趣点在哪里

有次我收到一封邮件:

你好,我是AAA,现在是汽车行业,智能汽车领域的一名销售,负责一些整车厂的业务,我看到你在知乎上的文章。

我发现我有很多问题都符合你在文中的描述,比如色狼模式、好人模式,我对怎么样变成医生模式和倒追模式还是有很多的不解。

比如我现在遇到的问题:

我只和客户一个部门的一位主管和两位科员有过对接,每次问到一些项目信息,比如项目时间节点,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启动样件项目等问题,对方总是搪塞回答。

我最大的挑战是我缺少更多的信息渠道,我也和客户别的部门的联系人接触过,客户期望我们以技术交流的形式作为拜访形式,这样的沟通次数很少,每次面对客户10多人,我方不能把握对方的情况和需求。

于是我接下来需要通过经常蹲点的形式来接触客户,想法提供其他帮到客户的行为。

蹲点本身高耗低效,如何让这个环节变得有效,但不会让客户反感?如何让我尽快可以帮到客户?

我想向您咨询的问题是,我现在出现的这些问题,希望您能指导一下我的病因,并提供一下方案。

从「上堆和下切」的角度,我们看,这位销售的困扰,是他向客户提问项目信息,得不到回应,例如:

  • 项目时间节点
  • 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启动样件项目

在「项目信息」上,他思维是下切的,想了解更多细节。

反过来看这句话:「客户期望我们以技术交流的形式作为拜访形式,这样的沟通次数很少,每次面对客户10多人,我方不能把握对方的情况和需求」

如果我是销售人员,既然客户期望以技术交流的形式作为拜访,那我可能就要问客户:

  • 为什么您们期望这种形式呢
  • 贵方都有什么部门的人参加、各个部门他们期望得到的收获是什么
  • 当前您们面临怎么样的挑战,希望技术交流能够带给你们什么改变
  • 此前有过类似的技术交流活动吗,有什么样的感受和反馈,有什么做好这样的交流的建议

一啪啦问题可以提出来,好多信息可以了解。

但是在邮件中,你会发现这些部分,都是概括性的,上堆倾向重。例如「想法提供其他帮到客户的行为」,到底做了什么帮到客户的呢?

从这封邮件,你会发现他关注还是围绕自己的项目,而不是真正去了解客户的挑战、期望。

甚至交流能够有10来位客户方人员到场,他还是觉得「人少缺乏信息渠道」。你先从这群人那里获得信息、把他们变成自己的支持者啊。

这并不是缺乏信息渠道的问题,而是给你一批人给你机会,他也没那么关注他人的意识,根本用不上。

兴趣点都在如何成交搞定自己项目上了。

实事求是 vs 自以为是

魏惠王在前面案例中的表现,值得深思。

首先他问「公叔病如有不可讳,将柰社稷何」,提问表明自己有兴趣有需求。然而对于公叔痤的回复,无论是用鞅还是杀鞅,他却没有进一步了解。离开后说「公叔病甚,悲乎,欲令寡人以国听卫鞅也!既又劝寡人杀之,岂不悖哉」。

对于公叔痤的说法,他用「公叔病甚」下了结论(上堆)。然而「没有调查,就没有发言权」,你怎么知道公叔痤没有自己的逻辑呢?根本就没给对方机会解释。如果对公叔痤的看法并不感兴趣,那么一开始有干嘛要问呢?

这种「习惯性上堆」的背后,往往是自以为是的心态,「不用调查我就知道」。

公元前361年,秦孝公发布求贤令,招募人才。在魏国得不到重用的公孙鞅,离魏入秦,开启了商鞅变法的时代。

二十一年后(前340年),公孙鞅率秦军大破魏军。魏惠王恐,使使献河西之地于秦以和。因去安邑,徙都大梁。乃叹日: 「吾恨不用公叔之言!」

魏惠王这话,后悔是肯定后悔的。那么他没有反思,发现自己自以为是的根本问题呢?

4年之后(前336年),发生了另外一件事情。

邹人孟轲见魏惠王。

王曰:「叟,不远千里而来,亦有以利吾国乎?」
孟子曰:「君何必曰利,仁义而已矣。君曰何以利吾国,大夫曰何以利吾家,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,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。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,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。」
王曰:「善」。

这段对话来分析,魏惠王一开始就提问(下切),核心是「以利吾国」。注意这个「利」字,这是惠王的关注点。然后孟子提醒他「利」不重要,重要的是「仁义」,然后又来了,王曰「善」(上堆),之后就没了。

如果真的关心孟子的观点,那么应该去问诸如「到底什么是仁义呢?仁义的重要性在哪里呢?如何实行仁义呢」之类的问题,下切,了解更多的信息。

到底要不要实行仁义,实行多少,那是另外一个问题。但是惠王并没有兴趣去了解孟子的主张,这跟当年他对公叔痤的回答的态度,是差不多的。要综合起来看,惠王这人并不是脚踏实地兼收并蓄,而是逐利倾向严重,对我有好处我就听,我感兴趣我就听,短期看不到好处的事情就不干。那么哪怕有杰出的人才,也就难以判断和使用了。

战国初期的魏国,是第一强国。正是在魏惠王时期,经历了从盛到衰的历程。在挫败魏国方面有重要影响的公孙鞅、孙膑,都曾为魏效力。然而在魏国难以发挥,孙膑还被庞涓陷害身残。最终他们的功名,都是建立在消弱魏国的基础上,挺有讽刺意味。

正是在公孙鞅大破魏军之后,秦孝公封鞅商于十五邑,号商君,有了「商鞅」这个中国历史上标志性的名字。

自以为是的人,他们很难有高质量的分享式对话,习惯用自己的概括上堆代替对客观事实的了解、和他人的充分交流互动。

但往往他们可能还有一个错误,就是觉得自己挺开放的啊、跟别人可以很好沟通啊。

所以在这里,运用上堆下切知识点,对于各位读者,你需要去分析日常中自己对话的上堆下切,反思检讨,你是不是有比较严重的上堆倾向、容易自以为是做判断。

过度的目的心态

当一个人语言频繁上堆时,背后一种典型的心态是强烈的目的性。这种目的性导致缺乏耐心、急于控制话题。上堆在这时候,用来快速结束话题,从而导向自己的目的。

例如魏惠王,一旦对方的回答不是自己感兴趣的内容,就快速结束。

在具体特定任务上,尤其是紧急事情,有高度目的性,是正常的。但是在性格层面、习惯层面的强目的性,却是非常大的问题。

一个人在高目的性的时候,只会关注自己的任务,会忽略当下的其他内容,诸如他人的观点、他人的需求。

从成功的角度,这意味着长期被高目的性驱动的人,很容易忽略没有那么紧急但是对长期发展非常重要的东西,例如跟人的关系(无论是对他人的深入理解、还是情感交流)、对世界的理解。而缺少这些,往往更难达成目的。因此一个人很容易陷入恶性循环:忽略基本功去关注目的,难以达成因此更加目的驱动。

从情感的角度,很容易忽略当下,处于高度紧张状态,不够放松,缺乏高质量的情感体验。

这一点,对于经常目的心态过度的销售人员,也要自我反省。

就像客户说「太贵了」,常见两种回答:

  • 不贵啊,我们产品价值很高(概括做结论、上堆)
  • 我们可以给您打折(概括做结论、上堆)

都忽略了去分享交流,下切了解详情,还是还是过度目的心态的反映。这是销售成功和成长的大敌。

如何找到下切口:5W3H模型

下切能力对于分享式对话至关重要,常见的一个问题就是,如何下切呢?

这里一个基本的框架,是5W3H模型:

  • Why(为什么)
  • What(是什么)
  • Where(在哪里)
  • When(什么时候)
  • Who(谁)
  • How(如何)
  • How much/many(多少)
  • How often(频率)

小学我们学过诸如记叙文六要素(时间地点人物blablala),其实这个框架类似,它是我们看待事物的一些基本视角,因此具备普适性。

例如,客户提出,可以通过「技术交流」的方式来进行拜访,那么我们可能下切就是诸如:

  • Why:为什么您倾向于这种方式呢?
  • What:在技术交流中你们期望包含哪些内容呢?想要解决的问题、了解的信息知识是什么呢?
  • Where:技术交流在什么地方?(会议室、生产现场、线上…)
  • Who:参与者都有哪些部门的人?他们大致是什么背景?
  • When:什么时候进行交流?期望的日程?
  • How:期望什么样的方式展开交流?例如是单向的讲座、还是更倾向于讨论互动?是否有产品技术体验动手实验等?
  • How much/many:多少人参加、多长时间
  • How often:这种交流是否可能做成持续方式?频率多久为宜?

按照这个框架,可以头脑风暴出一大堆问题,产生下切方向的可能性。

形象化下切能力:生动沟通

对于从事专业性产品和服务的销售来说,可能很多时候会面临一个难题,就是涉及到专业产品技术概念等,客户比较陌生,很难快速理解。

在这种情况下的下切能力,最终要体现在你能够以生动形象的方式,跟客户进行沟通,用它现有的经验能够更好理解你想要分享的内容。

这往往涉及到讲故事、比喻、类比等。

以前我在微软的时候,信息安全技术中,有一个CA(certificate authority)的概念,理解起来很麻烦,好多次经销商的销售都跑过来,问我说他们的客户要做这个或者咨询这方面的问题,这到底是干嘛的。

我就跟他们说,我们出门需要身份证吧?身份证是干嘛用的呢,证明你是谁,这就是一种证书。那么,身份证是谁发的呢?公安局。

一个人、一台机器、一个组织在网上,有时候也需要证明自己的身份,那也就要给别人看证书。这些证书是谁来发呢?就是CA。

所以CA是啥呢?你可以理解为网上的公安局,负责发网上身份证的。但是注意,通常,网上这种发证的,不是政府,而是自己公司或者第三方组织。

然后经销商的销售们,通常就是「嗯,这样我就清楚了」。

大概有三次,不同的销售跟我说:「客户跟我说,他们准备搭建那个CA公安局了」。

甚至那时候,微软还有个「IT普通话」项目,尝试把这种生动形象的沟通进行整合集中,系统化的把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,翻译成容易让人理解的方式。

你要下切具体到跟客户的日常经验、直觉、知识无缝对接,这样才能实现生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