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章:他人故事

分享他人故事

如果我们第一步「激发兴趣」到位,客户已经有了初步的关注。接下来,我们就要开始讲故事啦。

这个故事,应该来源于跟我们的受众,属于同样的目标群体,有高度相似性的典型客户。

而故事的结构呢,大致就是这样的:

1)主人公概述

谁(人物/组织),过着正常的生活,平静而有序

2)挑战的到来

有事情发生了,主人公开始面临挑战。

具体描述遇到的挑战,以及造成的不良影响。

3)应对措施与反作用

面对上述挑战,主人公采取了什么应对措施(描述之)。

然而,这些措施不仅仅没有效果,反而让事情变得更糟糕了(描述更糟糕的状况)。

4)奇迹般的转变

后来,事情发生了奇迹般的转变。

主人公当然是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啦(描述成功的画面)。

5)逆转是如何发生的

那么,到底这些变化是如何发生的呢?

逆转之路的描述。

他人故事:二本实习生30天拿到一流公司Offer

好了,用我们求职培训销售的例子。

前面谈到,在激发兴趣环节,我说「最近我在做一件事情,如何让二本学校的学生,30天拿到一流公司的实习。」

当受众有了初步的兴趣,我就开始讲故事啦。其实讲述中细节更多,这里略去了很多。

我有个学员Andy,来自于AAA学校。我在上海做公益教育做了好几年,几乎走过了各大高校,都不知道有这个学校。【主人公概述】

他大三的时候,开始考虑工作的事情了。想暑假先找一份一流公司的实习,这样将来也要拿到好工作。

于是他就开始投简历了。

一开始,他都是选的自己心仪的公司投(例如BBB、CCC公司),投了大概十多份。然后就开始等面试通知。

一周过去了,他一个面试通知都没有收到。他有点急了,又投了十多家,稍微放低了一些标准。

好不容易得到两个面试机会,面试中好像面试官态度也挺好的,让他回去等消息。

这一等,就渺无音讯了。Andy发邮件过去询问HR,一个回复「我们已经招到人了,谢谢您的关注。」一个就根本没消息了。

Andy这下子觉得很迷茫了,面试中不是好好的嘛,问题出在哪里了(balblaba心理描写)。【挑战的到来】

前面这段内容,包括了「主人公概述」和「挑战的到来」部分。

真实的讲述要比这个更丰富,包含了很多细节,主要是场景细节和心理活动。这些描述的作用,是通过第三方的故事,把我们的受众,代入问题现场。激发他们对问题现场的理性认知,和情感体验。

通常而言,如果你这部分故事,跟我们受众的吻合度比较高,往往就容易唤起他们自身的经验,包括认知和情绪。这时候可能客户就会开始加入进来,例如说诸如「哎呀,我也是这样啊」,甚至主动分享分享他们的经历和情感体验。

接下来,你可以继续讲述「应对措施与反作用」部分。

Andy急了,觉得这样下去不行啊,于是决定海投了。

而且他看面经,说招聘和着装很重要,还专门去拍了照片,咬牙买了套西装,接下来要吃土了。

这次Andy倒是很快的收到了各种面试通知。他面试了几家之后,发现这当中有打着招聘名义卖培训的、有公司旁边就是KTV能听到歌声的、最多的还是招募保险销售的。

还有次Andy跨越了上海去面试,去了等了半小时,来个了面试官,看了一下简历说「我们只招重点本科的」。

那你们TMD叫我来面试干嘛啊,Andy跟他差点没打起来。

(此处心理描写balbalba)

跟前面挑战部分一样,这部分的作用,依然是让用户代入到场景中,强化理性认知和情感共鸣。

同时,这种应对措施和反作用的情节,也提升了故事的娱乐性。

如果用户有共鸣,这时候也会表现出参与,例如加入到吐槽,分享自己的故事等。

对案例相似度的调研

在这个过程中,如果对方并没有表现出高度的参与,你可以问问对方,这跟你的情况类似吗?根据对方的情况加以调整。

其实有些时候,听众也会主动的说「我的情况有些不一样」。那你也可以顺着问下去「有什么差异」,这都是了解的过程。

这里面需要说明的是,很多时候,即使受众情况跟你的故事并不相似,可能这个分享,对对方依然有高度价值。例如你的受众经验比较浅,还没到你的故事当中那么深入的程度。你分享给他,其实也是让他提前去储备了经验。

奇迹般的转变

好啦,接下来就应该是高潮的部分,奇迹般的转变。

后来,Andy开始逆转了。

他投了6、7份简历,都是一流的公司(例如DDD、EEE),拿到了3个面试机会,并且全都拿到了实习录取。

而且这3次面试,都是在10分种左右搞定。没有回答诸如「你最大的弱点是什么」之类傻逼的面试问题,一个套路搞定,不需要准备回答各种面试问题。(这时候通常就有人会问「他到底是怎么面试的呢」,更多的人全神贯注的听)

然而,他最终拿到的,并不是3个offer,而是4个,你们猜是为什么呢?

这中间可以跟受众进行互动,让受众猜一下之类的。然后继续。

因为他单纯凭借简历,在没有面试的情况下,就拿到了一个offer。

Andy跟我说:昨天用这份简历,修改了一下后,投了FFF的数据分析实习生,邮件发出去后的不到1分钟,HR电话就来了,让我去实习,但我抽不出完整的3天时间,所以又无奈地被拒绝了,之后HR还有发邮件给我说如果能抽出三天时间,还可以把机会给我。

这样一来,一周的时间,拿到4个实习机会,不能兼顾啊,只能拒掉3个了。

你知道吗,当HR打电话问Andy能不能去实习的时候,Andy说「对不起,我已经有实习了,谢谢您的关注」。突然就想起以前,HR好像就是这么反过来跟他说的,简直有种扬眉吐气的感觉,爽啊。

以前是被HR鄙视各种拒绝,现在也轮到我啦。

第二次拒绝HR的时候,Andy挂了电话,忍不住挥起拳头,大喊了一声「Oh Yeah」哈哈哈哈。

怎么样,你们也想对HR说「对不起,我已经有工作了」吗?

这时候听众就纷纷说「当然想了,到底怎么做呢?」或者「我能做到吗?」、「他是怎么做到的呢?」

带给客户成功体验

「奇迹般的转变」,这部分的关键点在于,通过他人的故事,我们把成功画面带给了客户,提前让潜在客户体验到了成功的感觉。

在他们实际发生改变之前,已经在想象的世界中,看到了可能的未来。如果成功的画面清晰、感觉美妙,客户往往就有了更强的动力前进。

逆转是如何发生的

在客户的主动询问、请求中,我们可以把「逆转是如何发生的」给分享出来了:

Andy做了这么几件事情:

1)花了两周,学习了我们的Excel课程
2)专门寻找需要数据分析统计能力的知名公司实习职位
3)求职信和简历当中,重点突出Excel能力,并且附件中放上自己做的Excel报表,看上去就很专业
4)面试采用3步走的策略

这个面试流程需要特别分享一下,因为它非常的高效,分为3个步骤:

1)自我介绍

自我介绍非常简单,两句话:

我是Andy,来自BBB学校,我的Excel做的又快又好。看到您们的实习招聘,要用Excel做报表,这是我做的一些报表样例。

然后他立马递上几张Excel报表的打印版,看上去就很专业。

2)演示Excel技能

通常这时候,面试官看到报表,都是眼睛一亮。然后他立即说,「我还会用Excel设计全自动的工具,一遍输入数据一边可以实时更新报表。我电脑带来了,可以演示一下吗?」

面试官都说好。

然后他就打开电脑,开始演示做的工具。一边输入数据的时候,屏幕上的饼图就实时更新,高度的自动化,看上去很酷。

这时候面试官一般就震惊了。

3)反向筛选

演示完毕,要对面试官进行反向筛选。要提对雇主的要求,例如说:

我是希望能够在公司里有做数据分析的机会,这样可以训练自己的能力;另外,也希望团队的环境简单,同事友好而不是勾心斗角,不知道您们这里是不是这样。如果太复杂,我想就不大适合我了。

大多数求职者,都是本能的表达对雇主的兴趣。然而这里,我们却是反向来筛选雇主。一下子档次感就出来了。当然,前面两步的价值塑造,是基础。

这时候面试官通常就反过来,跟他说我们这里环境挺友好的呀之类,开始争取起他了。

人类有犯贱心理,别人主动贴上来就觉得低价值,反过来自己争取,就觉得价值高。

基于这套流程,他通常10分钟就搞定面试,而且不会有诸如「你最大的弱点是什么呀」之类的面试问题,一套流程打天下,简单轻松。

好了,分享了逆转故事,继续开始「你想要吗」式提问:

怎么样,这是你们想要的吗?

听众就拼命点头,说诸如「当然想了,到底怎么做呢?」或者「我能做到吗?」、「你们卖多少钱」之类,想要了解更多。

也有时候,受众会说,「我跟他的求职方向,有些不一样」,这也是非常好的反馈,你可以跟对方互动一下,看看他的方向是什么,这也是了解的过程。

整体来说,大多数情况下,听众已经在渴望、要求你继续往前走了。

成交意愿指标:情绪度

在销售中,客户有多想要成交呢?有6个关键的指标。

第一个指标,是情绪度。

情绪,是推动行动的关键。

这里面有一个常见的误解,就是认为对于专业化产品和服务,往往购买决策是理性驱动的。

的确,对于专业化产品和服务的采购,往往金额比较高、影响面比较大、专业性强,客户采购需要有理性的依据。

但是,人类的决策和行动,哪怕是企业采购,本质上还是被感性驱动的,理性仅仅是感性决策的一部分依据。

人们做出感性的决策,再寻找理性支持

在微软的时候,有次销售培训,老师讲了一句话:

People make emotional decisions and look for rational reasons.

翻译成中文,就是:

人们首先做出感性的决策,然后为它寻找理性的理由。

我以前做公益项目,参加过多次无领导小组模拟面试,其中面试官,通常是来自一流公司的志愿者(有HR也有其他有面试经验的人士,工作经验都在3年以上)。

每个面试官拿到一张评估表,其中列出了诸如表达清晰度、团队合作度等指标,每个指标分数分为4档。按照总分决定名次。

在面试结束后,我常常发现一件事情:面试官,在改具体指标的分数。

我问他们为什么,答案类似于是:「我觉得A应该入选,所以看看哪里可以加点分。」

还有「我觉得B不应该入选,所以看看哪里可以减点分。」

他们心里已经有了决策,但是觉得按照现行的标准,无法通过。于是扭曲评分数据,来确保决策。

理性与感性两手抓

早在微软的时候,因为工作关系,我研究了各种B2B的销售理论,发现它们有一个通病,就是太过于理性,例如要研究业务痛点、跟客户介绍解决方案等等,然而对于「感性」这个至关重要的因素,几乎可以说是没什么涉及。

这就导致理论和实践有了巨大的偏差。

这里一个基本问题在于,哪怕你的销售工作,非常好的让客户从理性上意识到了问题,知道了正确的解决方案。但是感性上,他可能还是没法去行动。

「我知道我需要什么,并不代表我想要做那件事情」。

老板知道自己需要提升领导力,但他们未必想要去学习。

客户知道自己要采用新技术,但他们未必想要来尝试。

你所遇到的潜在客户,有几位/几家是高度的理性驱动的?

要做好专业化产品和服务的销售,需要做到两点:

  • 感觉要好
  • 理由要对

所以后来我研究倒追营销理论,一个基本的目标,就是要把感性和理性整合起来,实现快速的、高价值高诱惑的成交。

7步极速成交框架,是倒追营销理论的一个产出。

激发兴趣 + 他人故事:实现对情绪的调动

在前面两步(激发兴趣、他人故事),一个基本的作用,是实现对受众情绪上的充分调动,这种调动包括:

  • 好奇心,想要了解更多
  • 对问题带来的糟糕体验回顾(例如面试到处碰壁的感觉)
  • 对成功远景的情感体验(例如从被拒绝到拒绝雇主的爽感)
  • 豁然开朗的感觉(被启迪)
  • 自信心的强化(有改变的可能性)
  • 进一步的渴望(想要了解、想要解决)
  • 对销售人员的需求感和信任感
  • 从防范、旁观中立心态,到积极参与的情绪

这样的情绪,让客户提问问题、专心聆听、吐槽分享、打开心防、推动销售走向成交。

而这样的情绪体验,也为后续跟客户进行更深入的沟通,打下了坚实的情绪基础。

成交意愿指标:亲密度

前面谈到,评估客户到底有多想要,有6个指标。

这第二个指标,是亲密度。

在销售工作中,一个难点在于,如果你问客户他们的情况、他们的需求,他们是不大原因分享深层次的内容给你的。

因为亲密度不够。

如果你连客户的这些深层次信息、动机、环境、情感都不能理解,那也就很难推动成交。

要想一次成交,你就需要在跟客户的一次接触中,就建立起非常高的亲密度。

亲密度的7个层次

在马修·凯利的《爱与被爱的艺术》中,说亲密程度,从彼此的分享交流来看,可以分为7个层次:

  • 陈词滥调
  • 客观事实
  • 观点
  • 希望与梦想
  • 情感
  • 担忧、恐惧与烦恼
  • 满足对方的合理需求

所谓陈词滥调,就是缺乏实质意义但是有时候用来寒暄的套话,例如「吃了吗」之类。

第七个层次「满足对方的合理需求」,往往是要建立在前面6个层次的交流基础上的。否则也可能很难知道对方到底想要什么。

整体来说,大多数时候,销售人员跟客户的交流、对客户的理解,普遍是停留在前3个层次的。

然而跟客户个人化的交互深度,往往体现在3-6个层次的内容上。

7步极速成交过程的第二步「他人故事」,另外一个关键作用,是提升跟客户的亲密度层次。

在我们的故事中,就包含了4-6层次的内容:

  • 希望与梦想(拿到一流公司的实习、拒绝雇主而不是老被雇主拒绝)
  • 情感(到处求职的烦恼、被拒绝的迷茫、成功的喜悦)
  • 担忧、恐惧与烦恼(到处求职的烦恼、被拒绝的迷茫、病急乱投医的烦恼)

而这些分享,反过来引导激发客户群体,开始初步思考和分享这些层次的内容。例如有听众就会主动吐槽自己的烦恼,分享自己的担忧。

在第二步,核心是间接的分享,创造一个高亲密度的氛围,让客户有亲密感,并不直接要求客户分享他们4-6层次的信息。

在接下来的第三步「交互咨询」中,会直接面对客户状况做咨询了,因此也就需要客户更直接的高亲密度的沟通,而第二步的铺垫带动,对第三步的直接沟通至关重要。

不知道各位发现没有,很多长期关系,例如长期的工作关系、夫妻或者情侣,其实他们的亲密度,可能往往也很低,主要停留在前3层的水平。

从这个意义上,要想一次成交,你需要在一次销售沟通中,将与客户的亲密度,在特定领域提高到超出他们普遍深度关系的层次。其实也就是说,你跟客户建立了一种深度的关系。这是极速成交的关系基础。

在「激发兴趣」环节,我分享了一个案例,就是对IT人员说「我们做IT的,真不容易。做的好吧,没有人知道和在意。一旦出了点问题吧,各个部门都跑过来了,觉得你这都没做好。」

这两句话,是关于情感、烦恼(5-6层),开场就亲密度很高。

这样其实一开始,就奠定了一个高亲密度的基调,让比较亲密的分享变得自然。

而且这样的交流,很多时候会让对方觉得「他懂我」。

「有人懂我」,无论是婚恋关系,还是客户关系,往往都是非常非常难的事情。

他人故事到位的信号

如果你的用户故事到位,那么在分享故事的过程中,受众就应该已经被调动起来了,诸如:

  • 结合自己的情况,发表对故事的评论感想,例如「我也是这样哎」、「我跟他有点不一样」、「这个办法好」、「这种感觉好好,我也想要」
  • 提出问题,想要了解更多,例如「他怎么做到了呢的」、「那该怎么做呢」
  • 对故事人物的感受表达出共鸣
  • 分享自己的相关经验、故事、感觉
  • 表情显示出关注、身体前倾
  • 情绪度上升

这些信号,表明用户在参与,而且想要更多。

在「他人故事」阶段的直接成交

在「他人故事」阶段,如果你的分享有高度的相似性,激发了受众的深度共鸣,可能出现的情况,是在这个阶段,对方已经基本上做出了购买决策。

对方可能会直接问你成交细节,也可能会继续按照你的流程,但整体来说,决定在这个时刻整体已经做出来了。

而在另外一些情况中,尽管这个阶段用户没有那种「高度成交愿望」,但也有了初步的成交想法,并且希望进一步的了解。

这就导向了我们的第三步:交互咨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