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六章:销售心态建设

两大心态:实事求是、积极主动

在销售工作中,涉及到一系列的心态建设。但最基本的,我觉得是两个:

  • 实事求是心态
  • 积极主动心态

这两者,用马克思主义的术语来说,对应着「客观实在性」和「主观能动性」。

一方面,我们要尊重客观事实和规律,去理解现实;一方面,我们要发挥人的主动精神,去改变现实。

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整体。

自以为是 vs 实事求是

我们经常讲要「实事求是」。

这个成语分为两部分:

▪	实事:重视现实的经验、事实,从实际出发
▪	求是:寻求现实经验、事实背后的规律真相

「实事」,其实就是对现实经验事实的重视,做事情要深入一线,建立直接经验、掌握事实、感受事实。

而「求是」,则是寻求事实规律性,这是「抽象思维」驱动。

「实事」是基础,「求是」是升华。

这里有种情况,就是一个人可能逻辑思维能力强,但是缺乏实事求是精神,活在自己的逻辑链条里。

例如美剧《生活大爆炸》里面的谢尔顿,逻辑能力强,缺乏、忽视现实生活的一线经验。因此做事情容易从自身的经验和逻辑出发(而非从实际状况出发),看上去就不接地气。

这一点,是很多头脑聪明、逻辑能力不错的人的通病。

所以高智商的人,未必实事求是,也未必有多少智慧。

跟实事求是对应的,是自以为是。

我们讲色狼式销售,是「过度自我、强力推销」,在心态层面上,就是强烈的自以为是。脱离事实、逻辑,凭主观感觉。

语言特征:空泛上堆 vs 具体下切

自以为是在沟通上,有一个典型的特征,就是容易上堆。在缺乏事实、逻辑基础的情况下,轻率的下结论。

在分享式对话中的魏惠王,就是典型的例子。

川普也很明显。

有句话说:

专家 = 狭隘的经验 + 过度总结

比如客户说「太贵了」。你都不知道到底为什么对方觉得贵,是预算不足,还是有跟竞争对手的比较,或者单纯的就是感觉?

啥都不知道,可能就直接上堆诸如「我们的产品很有价值啊」、「价格可以商量」,做结论很快。

事实掌握很肤浅、逻辑推理不严谨,然而结论出的很快,可能行动也就非常快。但做的事情有多少效果,甚至是不是有反作用,那就难说了。

有次一位培训业销售跟我说:「明天就要去和重要客户介绍产品了,但是心比较虚。」

他们的产品介绍,部分如下:

AAAA以思维导图的启发式导练为基础,从培养【科学思维能力】、提升【科学思维能力】和创新【科学思维能力】三个维度提供【可操作性】的科学思维训练和养成方式方法,是企业及个人【全面提升绩效】的有效武器。

AAAA在思维导练的过程中,遵循三个基本原则:

在逻辑上要求【严密的逻辑性】,达到【归纳和演绎的统一】

在方法上要求【辩证地分析和综合两种思维方法】

在体系上实现【逻辑与历史】的一致,达到【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】。

AAAA通过备档【多重领域】的资源思维【模型】,从企业的人力资源、组织资源、技术资源、信息资源五大领域开展思维开拓,对于提高管理人员的【管理能力】,【发挥组织的作用】,【实现组织机构合理化,【从两个以上实现同一目标】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【最优方案】的分析判断过程,【实现系统和环境的适应能力,取得动态平衡等管理层面上】提升企业效能。

我说:「看你们的产品介绍,心虚是应该的。」

这里面我用【】标记了抽象、概括、上堆的词汇,抽象词汇密集度高。

那么什么是具体下切的语言呢?这是我以前的求职面试课程的描述。

课程通过在线视频和1对1辅导,帮助大学生或者在职人士,第一时间赢得面试,获得一流的工作机会。

在课程中,你将会学到

1)面试金字塔:前15秒赢得面试的理论框架
2)面试自我介绍,在3分钟充分展示优势
3)20+关键面试问题的逐一分析和准备工作
4)7步面试问题处理流程,让你的回答持续超出面试官期望
5)利用8类面试问题分类系统,高效处理超过99%的常见面试问题
6)IQL方法:前3分钟震撼面试官并掌控面试过程
7)负面问题转化策略,将任何负面问题,转化为正面的回答
8)面试问题引导策略:如何引导面试话题到你的优势上

这里面,就是具体精确的语言居多。

自以为是:「我觉得」代替事实掌握

自以为是的人,在事实性的问题上,常常是用「我觉得」代替对事实的调研掌握、凭感觉拍脑袋。

举个例子,以前我在微软,经销商销售说客户需要购买Office(或者其它微软产品),对不同的版本搞不清楚差异在哪里,问应该怎么跟客户沟通。

我有时候就反过来问他们诸如:

  • 客户为什么要买Office?
  • 主要是什么部门、什么岗位的人来用?

这时候很多销售就会说「我觉得……应该是……」

这还是好的,因为他们知道是「我觉得」。

有些人会直接告诉你诸如「各个部门都要用」,有种斩钉截铁的自信。

如果你追问一句:「你怎么知道的呢?」

往往有些人就会愣住,说「应该是吧……我觉得……不都是这样的吗」

市场上关于销售的书,多如牛毛。其中心态类、技能类的占据了很大比例。

然而最基本的,「了解掌握充分事实」,实事求是的心态,貌似很少有人关注。

有积极主动心态的人,是什么样的

我有位求职课程的学员,在上海一家不知名的高校。我上海走过10多所高校做公益项目,都不知道这个学校的存在。

最早看了我的《求职者,让雇主倒追你》电子书,然后报名参加Excel课程。过了两天跟我说老师我把题目做了,同时我还自己找了几道题做,结果是怎样的,但是有个问题blalbala...然后我跟他讨论。

他一口气几天学完了,问我怎么可以更好的去面试,我就说去演示他的excel技能,因为演示要比说有说服力,而且课程中学到的东西都是高度自动化的,看上去效果可以让人震撼。

过两天他跟我说,他在新东方学英语,然后同学中有一个麦肯锡的顾问。他就主动去聊天,谈自己在学excel,可以做高度自动化的工具。

我把我在老师您这里学到的一些Excel技能和成果给截图那位麦肯锡的项目经理看了,他表示了浓厚的兴趣,特别是对于 Excel工具,还对我提了很多问题,我也感受到了类似面试的压力,因为他的问题都十分有针对性,而且他要求我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充分,他看完后就让我第 二天把笔记本电脑带过去现场操作给他看,这引起了很多同学的围观,老师也来旁观了。后来那位经理还问了问我将来的计划,还问我是否只要去德国的企业,其他国家的企业是否有兴趣,还让我简历完善后发给他一份。我觉得这可能是一个机会。

然后他就开始各种渠道找实习,看了我的简历课,就一步一步的按照课程去写简历,做的怎么样也给我反馈。

昨天用这份简历,修改了一下后,投了AAAA的数据分析实习生,邮件发出去后的不到1分钟,HR电话就来了,让我去实习,但我抽不出完整的3天时间,所以又无奈地被拒绝了,之后HR还有发邮件给我说如果能抽出三天时间,还可以把机会给我。

最后他去了一家知名的500强公司实习,对于一个不知名学校的学生,这个机会很不错了。后来他又去了另一家500强公司。Excel做的非常好,报表很漂亮又快,老板特别欣赏。但是他的同事跟他说,我们是传统行业,你还是应该去互联网公司,这里节奏太慢了。

他研究要进入互联网行业,问我的建议。我说既然你要做互联网,互联网最基础的还是要有技术,要不你去学一门编程语言把,找个培训班这样还是有个环境可能会快一些,还推荐他看了几本互联网的书。

过两周他跟我说书看完了,而且他还调研了一些培训班和编程语言,问我有什么看法,我跟他聊了聊。

两个月之后跟我说,他已经在培训编程语言了。周末上课,平时实习。本来想辞掉实习,但老板不放他走,因为他工作做的又快又好,难以取代,虽然只是做数据统计分析报表。

再过了两个月,跟我说培训班学完了,在找工作,而且简历也写了,征求我的看法。过一段时间跟我说工作找到了,小公司,自己的能力一般,毕竟就学了几个月,但是至少踏入互联网行业了。

我当时特别有感概,因为在他想要进入互联网行业的时候,还有几个其他人,也跟我说有类似的想法,问我怎么做,我也给了类似建议。但这些人的反馈大致就是「啊,我没有基础啊」、「啊,那会不会太费时间」。

过了几个月,这几个人当中的一个,正好还跟我说自己觉得很迷茫,缺乏竞争力,几个月不停的在面试。

好了,这位同学已经完成了初步学习,进入互联网行业了。然后,那段时间他还跟我说,他跟女生的沟通能力不行,想去报个恋爱班(那时候我还没有做恋爱的课程),我也跟他聊了聊,可能什么样的比较好。

几个月后跟我说已经学完了女友找到了,聪明美丽,对他挺满意。

然后他工作了一年多,又找到我,说老师我在考虑跳槽,他是公司里面唯一能干活的后端,累死了,但他觉得没前景,想找一个团队技术能力强,可以带着自己发展的。然后他再次用简历课的方法写简历,问我的意见。过了两周跟我说找到一个不错的机会,团队的人技术能力强,但是自己相对比较弱,他设计了一套面试方案,很多思想也是来源于我那本电子书。

我们讨论了一下,定位就是你的技术能力的确有缺陷,但是你把基本工作做扎实,例如职位匹配的分析,为什么自己要做这个工作,以前有什么快速学习和改变的例子、有什么工作态度的案例。

最后面试的结果,技术负责人觉得他技术比较弱,但是CEO和HR都觉得这小朋友虽然技术水平待提高,但是工作态度好,价值观端正,做事踏实,值得培养,于是招进来了。

前几个月又给我发邮件,说自己在接触到跟客户的合作,客户有些难以应付,然后他用从我这里学到的平等不卑不亢态度去沟通,反而客户对他挺满意,说感谢我的帮助blblalba。

好了你看,人家一个无名高校的学生,一开始没啥技能,也不善于和妹子沟通。几年,一步一步,学习Excel技能、知名公司实习、学习软件开发、进入互联网行业,又跳到更好的环境,妹子也搞定了。起点并不高啊,但人家很少去纠结「这样不行那样不行」,而是关注「我能做什么」,然后快速的去改变行动。

而因为他自己在对自己负责、在改变,所以其他人也更愿意帮助他在他身上投资。而这样的人往往有一种生命的活力。

专注做自己的人,往往更容易吸引到他人。

反过来,我接触到很多人,比如来自知名高校的,条件比他好多了把一开始。名校、高分、资源多,但每次都是「哎呀好迷茫啊」,迷茫了继续去面试,然后继续迷茫,说要改变从来没啥实质行动,几年过去了,见到了还是这不满意那不满意。

消极被动心态3大特征:上堆、负面语言、归责他人

从离开微软到现在,我在教育培训领域工作十多年。

这当中一个基本的问题,就是到底什么样的人,是容易进步、成长的。而什么样的人,又是非常难以成长。

归纳出来,最难以成长的人,就是自以为是、消极被动的人。而这样的人,在沟通中往往同时表现出3大特征:

  • 频繁上堆
  • 负面语言密集
  • 习惯性归责他人

以前我在恋爱课上,让同学们分析讨论冲突案例。在严重的冲突中,往往上述3个特征,就表现的非常明显。

例如有次同学分享跟男友的矛盾:

沟通上,例如x月x日的导火索可能让他觉得我【不】尊重他父母,他一定是【担忧】他父母老了我会不善待他们。很【遗憾】给他这种印象,是我一本正经讲道理导致的。

当时的对话是,你能不能和你爸说下次有什么问题直接叫你本人和我说,首先我还【没有】过门,其次我也【不是】【不懂】规矩【没人教】。

其实我真正想表达的是我会学做饭,因为我也想照顾他。只是听到他父亲叫我学做饭,感到无比地【压力】,以后有什么事如果让他和我说,这样我就【不会】有压力,【不会】【害怕】自己没做好而【自责】。

在这里我用【】起来的,都是负面、否定驱动的语言,背后是负面的情绪和心态。

在前面一章「相对心理价位」中,那位咨询者给我发过邮件:

John 我还是想和你商量分期付款 其实倒不是有没有钱的问题。

而是从你的方面看 我【不确定】你的教学效果。

从我的方面 我如果分期付款 会更认真听课 而【不是】交钱后【虎头蛇尾】。

我可以想象 一次性缴费后 就是前几个月听课 后几个月就【不再关注】了。

既然你觉得分期麻烦 干脆我每隔两个月给你两千 半年你就收回所有费用。

你看这样你能否接受。

我付的学费当然不能和一次性大几万块的所谓泡学的学员比,但是你收的费用客观看来,比新东方、钢琴等课程却还是高的。

这门课程价值多少 我还是希望在课程中对它有更准确的判断 而【不是】一股脑热情砸钱进去 然后又【失望】【要求退货】。

不知你如何考虑的。

同样的,这里大量的负面语言。你会发现,这位咨询者,她对未来的预期,往往都是负面的画面,都是失败、搞砸的场景。

没有什么成功的画面。

她极力想要「避免搞砸」,于是要给自己各种保障。

但是【避免】【搞砸】,本来就是一个双重负面的说法。

正面的思想是「走向成功」。

那么你看她,跟我讨论那么多,她的心态,有没有真正想要搞定、成功呢?

没有。

她的自我注意力,都放到了如何在搞砸之后,避免更大的损失。

这里问题就出来了,既然她的注意力没有放到如何成功上,她还是希望成功的,那么这个责任,就落到谁头上了呢?

她买课程,就希望我们来负责,帮她成功。

所以第一封邮件她就说「对你们的课程有不小的期待,盼电联」。

她觉得可能要搞砸,千方百计规避风险,自己不想担风险。那这样一来,也就把承担风险的责任,全都归到了我的头上。

又要我干活搞定她的期望,又要我承担失败的风险。总之责任貌似都是我的,她除了可能的花钱,别的好像她就没啥责任了。

这种心态,说实话也就很难改变、成长了。

我有次收到一封邮件,其中有句大意是说「我看了你的书,觉得只有你才能救我。」

这么大的责任,怎么就砸到我头上了,我扛不起。

我回复说:「有且只有一个人能够救你,那就是你自己。」

回头看前面咨询者的案例,为什么她会预期「一股脑热情砸钱进去 然后又失望要求退货」呢?

她那种依赖性,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,那也就自然的容易失望了。

你看,失望之后,她的本能反应就是要求退货,还是把责任归结到别人,而不是会去反思自己是不是有什么需要改进的。

前一章谈到,两年半之后,她又微信我。

我跟她聊了聊,她说她想加入课程,然后又说了这样一段话:

与其说我是在找老师 老师价值有限 说一次就完了 我看书一样有用。 客户需要的是教练 一遍一遍将他错误的姿势纠正回来的人。教练才是大部分人需要的。中学教育,在白纸上写字,也不完全是,因为学习习惯养成了。

你还是在做一个教练的工作 纠错 督促。

我需要的也是这样一个教练 经常指出我的不足 、经常指出我的进步 这样的群 是我想加入的。

但我需要的是你的指导 若是你的核心观点 在书里 都已经非常明白了 我需要的是...学以致用... 在我遗忘了什么的时候,提醒我,你有犯错了。

这段话,上来就说「老师价值有限,说一次就完了」。

这个对老师首先就是个负面看法。而且是上堆总结概括。

我看了就想,到底是老师价值有限呢,还是你自己学习水平不行、学习动力不足?老是指望别人代替你解决所有问题?

然后她说「我看书一样有用」。

我想你就这看书之后的消化水平自以为是,这也算有用?我不知道她的标准是啥,但也懒得沟通了。

最难改变的就是这样自以为是的,她一方面关系、心理很弱,一方面又表现出对自己判断的强烈自信。觉得自己需要什么很清楚。甲方心态摆出来就是要一个单纯满足她要求的乙方。

看这个对话所有的内容,都是她期望别人在做什么,要指导她、经常指出她的不足和进步、要让她学以致用。

问题是,在两年多的时间里,她自己做了什么让自己学以致用呢?我一点都没看到。

那如果没有这个教练,那是不是她就放弃了自我的成长呢?

我跟她的对话,从始到终,从来没有看到她对自我成长的责任、行动,对自己要求很低;但对我的要求就不一样了,要的简直就是一个手把手的保姆式1对1服务。

可能在两年里,她有了一些新的经验和感受,但是那种消极被动的心态,没有改变。

既然在这一点上没有改变,那她也就很难成长。

自欺欺人的「心态建设」

我以前潜水一个培训行业的销售群。

群里面销售(课程顾问)抱怨说,跟家长逼单失败了。

然后就有另外的销售安慰说:「我们是好心帮他们的。不买是她们的损失,娃考不好那是她们的责任」。

还有其他人赞同符合。

看这种话,上堆概括吧,都在做总结。

负面吧:损失、考不好。

归责:娃考不好是家长的责任,就因为没有从你这里买课?

我在那个群里潜水几天,50%以上的话题,就是如何逼单、如何勾引家长下定金、付全款。

这也叫好心帮家长?

不反思一下为啥你要天天逼单?

负面语言正面化

在心态建设中,一个基本能力,是识别负面语言、并且正面化的能力。

这背后,是负面心态的正面化。

在不少餐厅的内部门上,会有诸如「顾客【禁止】入内」的标牌。这就是糟糕的例子,你在做负面沟通,也是在打造客户心目中的负面感觉。如果我们看一下肯德基,它是怎么说的呢:「员工专用」。这样,就转化为一个正面的语言。

千万不要小看这些细节,他们加起来,很可能就不知不觉主宰了你的成败。

2000年左右,微软在中国公众当中的印象,相当糟糕。经常招到媒体的批判,在公众严重的印象就是「抢钱的」,而且也很不受政府待见。

其中一个很大的导火索,是微软的「反盗版」宣传。

后来微软中国新的领导层上任,开始改成「正版化」。

正面的沟通,是正面心态的反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