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四章:结果为王

销售管理的4个层次

销售管理观念和实践,可以分为4个层次:

  • 管理1.0:结果为王
  • 管理2.0:效率至上
  • 管理3.0:全面质量
  • 管理4.0:卓越创新

今天的大多数销售管理者,在1和2的层次。要形成可持续可复制的高质量销售,打造卓越的销售团队,就需要进入3到4层。

管理1.0:结果为王

结果为王的管理观,最明显的语言,就是「我只看结果」。

有句话说:

智者畏因,愚者畏果。

这里的「畏」,可以理解为「敬畏、重视」。

这句话的意思是,大多数人,重视的是那个后果;而有智慧的人,重视的是那个前因。

种瓜得瓜种豆得豆,有什么样因,就有什么样的果。所以要成为高水平的管理者,就要和佛家一样,理解因果。

结果为王的销售管理

今天主流的销售管理,结果为王的倾向很重,围绕「销售额」这个结果打转。

在每年开始,公司就会设定销售目标,分解到具体的产品、区域、团队、销售个人、分解到具体的季度、月度甚至周。以此为基础规划人效、配置人力资源。

在销售日常运作中,层层压实成交结果。看每个团队、每个人做了多少,还差多少,各种方法来完成绩效业务。

为了实现销售额,要倒推销售漏斗各个环节的数据和工作量,要获客多少、拜访多少、谈判多少。

单从抓结果来说,都挺努力的。

问题来了,这么努力,跟销售绩效有多少联系呢?有些公司绩效好了,同样的做法很多公司也就那样甚至越来越糟糕。

这就像大家学校里,都在刷题,学校加班加点周周考、晚自习,重视分数重视得令人发指,刷题的学生也就水平那样。

最高水平的那批,反而是不怎么刷题,洞察力到位,知识通透、举一反三,靠生产力取胜。

结果为王的本质:重果轻因、舍本逐末

结果为王的管理思想,是舍本逐末的,整天盯着最终的结果,却忽略了导致高绩效高成果的深层次的根本性原因,眼里只有销量,心中忽视质量。

因为缺乏对原因、质量的把控,管理就成了赌大小开牌,凭运气。

结果为王的管理观念很普遍,但直接讲出「我只看结果」的管理者也不多(但也不少了),这种一听就挺愚蠢。如果只看结果要你管理啥呢?

更值得注意的,是这种思想下的几个衍生管理论。

销售天赋论

到底如何才能培养出一流的销售人员,持续打出高水平的比赛呢?

这是高绩效的原因。

掌握了这个原因,结果就水到渠成。

但结果为王的销售管理者,在这一关键问题上缺乏重视研究,他们会简单的归纳为销售是要靠天赋的。

既然要靠天赋,那就没办法培养。

既然没办法培养,那就不需要在培训、辅导、复盘上下重注,他们认为这些都是无用功。

所以这样的组织,销售训练体系都很弱鸡,缺乏专业销售训练能力。哪怕有培训啊辅导之类的,通常也是个摆设,很空。

有趣的是,秉持销售天赋论的管理者,反过来会以此作为「结果为王」的依据。

既然销售能力是天赋很难培养,那么只能看结果,不就是很正常了么。

逻辑完美!

同时,在招聘层面,结果为王的管理者,关注于招聘「直接能出结果的」,已经被证明的有天赋有能力的。

他们对于什么是潜力股,或者说对于怎么识别潜力股,怎么训练潜力股变成绩优股,缺乏概念。

这样他们招聘的氛围非常窄。而且很容易做出错误判断。

如果你对一个领域的认识就是天赋论,那意味着认识非常浅。

以物理学为例,在古代,人们认为雷电是天赋,我们讲天打雷劈,因为它是上天的安排。古代皇帝的天文史官会观察天象,认为日夜星辰的运作是天赋。

但现在,谁还会觉得电是天赋?

回家插上充电器,电就来了。

今人已经掌握了发电的能力,就不再认为电是天赋。这是建立在现代科技的基础上的。我们说天赋,往往意味着该领域认知落后。

销售天赋论的管理者,只能迷信结果。

而且,真优秀能出结果的销售也没那么多,凭什么人家就一定跟你呢?

这样一来,结果为王的销售管理层,在招聘上可能会走另外一个极端。就是招一啪啦人进来,发个低工资,看他们跳进水里能否学会游泳,让实践来筛选,看结果说话,广种薄收,淘汰一大批留存少部分。

这像是招一批新兵,发杆枪就让他们去雷区,指望十个当中有两个可以活着出来。

这样的团队,人员流动率非常高,谈不上多少专业性,绩效压力大,于是管理者就更要追求结果啦。

销售经验论

销售经验论的核心思想,是销售就是要靠经验的。

相比天赋论,它部分承认了销售可以自身成长。但认为,这种成长,严重依赖于个人经验,难以知识化、标准化。

经验论的管理者,对于如何做好销售,喜欢说:

  • 要领悟
  • 要找到感觉
  • 要把握客户需求
  • 要靠经验

他们对于提高专业水平,就很模糊,语焉不详。例如:到底什么叫做把握客户需求,如何把握客户需求?

他们可能就回答诸如:「要多跟客户聊、要搞清客户心理」。

到底如何聊,怎么搞清楚客户心理,他们就语焉不详了。

既然只能依靠个人经验,不是管理可以去提炼和复制的部分,那么还得靠结果。

销售努力论

结果为王的管理者,是努力论的灌输者和推行者。

如何出结果呢?

要努力,要多拜访客户、要努力说服客户。

要坚持。

要层层分解、要天天落实。

努力论这玩意,我们学生阶段通常已经很熟悉了。

学校就是努力论充斥。

要认真听课、要努力刷题、如果成绩不好就说明你不够努力,你就要更努力。

我中学的时候,早上6点起床,晚上10点晚自习回家。

就这,有些老师还觉得大家不够努力,要更努力。

努力就像是内裤,要有。但如果把努力拿出来说事,那就意味着接近裸奔。

高水平的管理者,会关注如何努力。例如客户需求怎么分析,客户调研如何做到位,成交沟通怎么规划如何设计,都是实打实的。

结果为王的管理者,不懂这些,于是要抓结果只能干到努力这个份上了。干起了监工的角色。

销售心态论

没有章法的努力,不仅仅看不到结果,本身就是消耗。

销售很难坚持下去。

那么如何管理呢?

心态论就出场了。

心态论强调,要有好的心态,要坚持要努力。

这玩意就是配套努力论使用的。

在销售培训市场上,心态类培训是需求比较大的。

这种需求很大程度不是来自一线,而是源于管理者。

他们觉得「我的员工主动性不足,不够努力,不够坚持,心态不好」,所以「要给他们改变心态」。

怎么办呢?他们自己说已经没啥用了。请个老师来教育大家心态吧。

然而正面的心态,首先就是体现在自身要有高度的主动性和责任感。

员工主动性不足,难道关键是他们的心态问题吗?你们的管理水平怎样,是否对员工提供了高质量的赋能,能够提高技战术水平?

管理者为体系负责。而体系才是成果的基础。遇到问题首先把责任放到员工头上,本身就是心态问题。

管理者能否觉察到自己的心态问题,首先改变自己的心态呢?

然而很难。

基于扭曲的需求,心态培训类产品,真的是群魔乱舞,一言难尽。

用空泛总结代替深入思考

观察前面谈到的4种论调:

  • 天赋论
  • 经验论
  • 努力论
  • 心态论

其实质都是把销售和销售管理中涉及的大量专业性问题,归纳为空泛的原因,代替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。

既然如此,也就进一步的只能靠结果了。

结果为王的管理:强依赖性

结果为王的管理模式,其舍本逐末倾向决定了,管理者和组织对于专业销售能力缺乏关注和洞察,难以搞定结果。

搞不定又想要搞定,那就容易产生依赖性。

例如,对于真正能够搞定结果的销冠,管理者和组织也比较尴尬。一方面要承认结果,要依靠他们的绩效。另外一方面,很难实现对他们的掌控,因为这些销售更多的依靠自己,而非销售体系给力。

从外部视角,鉴于销售团队缺乏专业性,难以掌控销售规则影响客户购买决策,他们也依赖于客户,更容易在价格等方面做让步来获得订单。

更加外部的视角,这种依赖性体现在对市场环境的依赖,靠天吃饭。

市场好,说不定还都过得不错。市场下滑,那就可能是捉襟见肘。

结果为王,考核雕花

结果为王的管理模式,在现实中往往会出现考核雕花的状况。

所谓考核雕花,就是在各种细节上做文章,想要通过考核奖惩来提高员工的主动性、服从性。

例如,考核销售的客户拜访量,不达到一定数量扣钱。考核到很细的程度。本身就没那么合理。

然而对于优秀的销售,可能少数几个拜访就搞定了,没那么多。

还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,销售可能开始搞快速拜访完成任务就行。

于是公司开始打补丁,例如还要提交拜访表格,进一步要求包含哪些细节等等。规定层出不变各种变化,连管理者自己可能都搞不清楚。

其实要原教旨的结果为王,哪里管那么多破事。只要你拿到结果,把核心利益和结果挂钩,就行了。管理上一切从简。

管理基本的原则,是责权能对等。

承认自己对于质量原因没有把控能力,那就放弃过程管理让销售自己干,大家都靠结果说话。

你管那么多过程干嘛呢?都走结果为王路线了,你没那个把控过程的投入和能力,反而去行使过程考核干嘛?

很容易添乱。

固然一部分管理者是人菜瘾大。但更多的还是追求结果,没有安全感,于是又要插手过程。

但又不解决真正的销售专业问题,手握权力的时候,制定制度最简单。于是开始考核雕花。

封建制管理、团伙型组织

结果为王的管理思想,在组织层面很容易形成封建制团伙化。

所谓封建制,就是先招聘一个团队/部门领导,让他完成销售任务,看结果。至于具体团队内部如何管理,那基本就看他自己了。

就像当年周天子,分封了各路诸侯,规定了基本的上下关系。

至于诸侯内部如何统治,齐国有齐侯做主,宋国有宋国的打算,那就没有一定的章法了。

在这种情况下,哪怕是几十个人的销售部门,分为几个小团队。管理风格也是差异巨大。王经理有王经理的套路,张经理有张经理的想法。一个销售进入到公司,得到的体验,在不同团队可能是天差地别。

公司自身缺乏一套有效的销售理念、管理方式、战术技术、知识结构,只看结果,用封建制让各位管理者自行发挥,那结果就是组织一开始就团伙化。

或者说,这本身就是公司的行为。封土建茅,让不同的团伙拼起来成为一个更大的团伙,从而实现更多的销售。

好处是建团队快省力,坏处是很大程度失去对团队和销售质量的掌控。

这就像国民党和共产党。

蒋介石很擅长的一手,是封建组团。用利益收买其他组织的高层,许愿封官给好处,当然威胁也不可少。至于内部怎么管理,那就很大程度是各个高层自己的事情了。

这样当国民党形式上统一全国的时候,内部派系林立。例如山西阎锡山、广西白崇禧李宗仁。他们名义上都是老蒋的下属,但其实还是自己掌控自己的一块。

而共产党,则是从底层做起。明确政治纲领,建立政委制度,建立士兵委员会,教育士兵从识字启蒙开始,打仗要研究复盘开讨论会,形成党对军队的领导。

在《伟大的道路——朱德的生平与时代》中有段记录:

红军就在这块高原休息、洗澡。他们把破烂衣服缝补好、又下锅煮过,用以消灭一直折磨着他们的虱子。他们治疗受伤的脚,又用结实的绳子打成凉鞋,鞋底和鞋帮有不同的色。他们的教育一天也没有停过。每天早晨,可以看到一连一连的队伍在出操或者演习,一天两顿饭,第一顿吃完后,他们就听军事指挥员或政治领导人讲课,或者举行讨论会。

普通的教育课目,例如阅读和写作,当时并没有象后来那样作系统的讲授,但就在这土地革命开始的时期,指战员们也设法抽出时间来扫除文盲。铅笔和纸张十分珍贵,大家常常围成一圈坐在地上,用细树枝在地上写字和写数码。

但红军最有力量的教育方式、并且是它一向所用的方式,乃是总结过去战斗或战役的会议。这些会议每一个战士每一个指挥员包括朱德和毛泽东参加。一切等级都没有了,人人有充分发言的权利。不但讨论一一一必要时还批评一一战斗或战役,是任何指挥员或战上的行为,都可加以批评。当然,如果批评失当,人人可以为自己辩解,如果批评是正确的,他们就要受到司令部的处分。

朱将军把这些会议放在头等重要地位。他说,这样可以使人们在多方面得到培养和教育,而且可以保持军队民主化。有了这种办法,他说,凡是在战斗中失职的人,或是违反军队民主规章的人,都要降级并接受再教育,凡是那些表现优异、特别勇敢的人,都可以晋级,同时,那些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意见的农民战士,也可以学会思考和讲述他们对军事、政治和个人问题的看法。他可以体会到民主军队的性质同旧封建军阀军队有什么不同,他懂得了警惕性和责任心,他也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人、作为革命军队一名成员的重要性。

在同样的会议上,新的战斗或战役计划也提交全体讨论,朱德十分重视大家在会上提出来的问题或想法。

「我们指战员虽然在战斗中接受任务,可是我们从不像国民党军队那样,只让他们奉命执行而不了解其中意义,我们是一支正在建设未来的人民革命军。」

在红军初创的时候,朱德毛泽东他们关注成员的教育和辅导,并且为此投入精力,建立制度保障。就像组织全员参加的战斗总结会,总结经验教训,培养士兵思考能力,提升他们的业务水准。

这才是拿结果的正确方式。

这样基于底层能力建设的结果,是共产党打造了一支有共同的理念、知识、方法和制度的军队。不同的团队之间,有很高的共性。

而国民党恰恰相反,人数众多,然而更像是团伙的拼凑。到了关键时刻打硬仗对决,这个问题就暴露出来了。动机上各自自保,组织上难以配合,表面合作关键时刻掉链子。

从这一点来看,今天很多公司,在几十人上百人的层次,都已经团伙化军阀化了。

这并不是说管理者有意因为私利建立团伙,而是因为公司管理层面,自身就缺乏明确的销售思想、管理策略、战术技术、人员训练的体系思想,没有走体系建军的路线,而是选择了封建制这一看上去容易的捷径。既然公司没有自己的一套,那大家自己干自己的,形成各种小圈子也就是自然现象。

结果为王与腐败问题

在销售管理中,结果为王的方式,也容易催生腐败。

销售结果,最终衡量的是钱,是资源。

结果为王的关注点,最终就是谁能搞钱搞资源。

对外,核心资源是客户尤其是大客户。

对内,掌控资源的关键是权力。例如把好的区域给谁,把肥的客户给谁,批准谁的折扣,给哪些经销商更大的支持,这些往往更容易出结果。

跳过原因要结果,是公司走捷径。而要走捷径,更快速的就是掌握权力寻租了。

公司要只看结果,掌握不了质量、团队和过程的话,那吸引的,可能就是更快捷的方式干结果的人啦。

这也是种瓜得瓜,种豆得豆。

不行就换人,换人还不行

高人效,是高绩效体系的产物。从销售体系的角度,包括诸如销售观念、员工素质、工作流程、销售工具、销售研发等一系列因素(超出销售体系的范畴还有诸如产品、品牌等)。

就像军队的战斗力,不仅仅是军人本身,还包括战略战术、军事战备、组织模式、情报运作、后勤保障等。综合多种因素的作战体系,才是高素质军队的战斗力来源。

而结果为王的思想,把绩效责任更多的压到了销售人员或者管理人员头上,忽视对体系绩效的评估和设计。

销售业绩不好,责任往往最终是到个人头上。例如销售员工业绩不行,那就换人。销售团队业绩都不行,那就换个销售管理者。

问题是,为了换人又开始招一堆新人,搞筛选淘汰,搞了半天发现还是不行,那咋办?

同样的,换个销售总监,面试了好几个人,总算找来了新总监。过两年发现还一样,那又咋办?

体制还是那个体制,问题还是那些问题。看上去努力,然而没什么本质变化,甚至一顿操作猛如虎,结果一看二百五。

孙子兵法讲「故善战者,求之于势,不责于人,故能择人而任势」。意思是善战者,关注的是形成势能,而不对人有苛责。

体系就是那个势能。

体系不行,就会对个人压过多的责任。

在革命战争时期,共产党有一个基本原则:对国民党不搞暗杀(除非少数情况的反制)。

相比之下,国民党人士是习惯玩暗杀的。就像汪精卫最早刺杀清朝的摄政王,被捕留下一句诗「引刀成一快,不负少年头」。

为什么共产党不搞暗杀呢,一个重要原因在于,马克思主义认为,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。

作为革命者,要推动社会进步,核心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进步,这是体系问题。

针对个人,并不能解决体系问题。

就像古代农民起义,反抗地主,成功后可能领导自己又变成了地主、皇帝,开始循环,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没有根本变化,农民吃不饱饭还是吃不饱饭,社会还是在那个层次。

所以共产党把重心放到体系变革上,发动农民、扫除文盲、保障士兵权力、建立产业,从上层思想到基层民众,建立起新的体系。

人还是那些人,然而共产党领导打造的体系,却让中国人从东亚病夫走向了强国之路。

强大的体系,才是生产力源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