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章:销售式对话
销售式对话的关键:形成共识
分享式对话的关键,在「下切」;娱乐式对话的关键,在「挑战」;而销售式对话的关键,在「共识」。
不同的人、在不同的事情,很自然的存在「异议」。所谓的销售式对话,你的目的在于影响他人,可能是接纳你的观点、改变思维、采取行动等,无论如何,最终都是让对方和你形成共识。
因此销售式对话的过程,也就是逐渐的把异议转化为共识的过程。
在希腊罗马时代,那时候无论是要做政治还是搞法律,都需要影响人、做演讲、展开辩论。那时候的辩论策略,就总结了几个常见的、影响人的途径:
- 诉之以情
- 诉之以利
- 诉之以理
用共识的观点,也就是尝试从三方面来跟受众形成共识。
一直到今天,当你进行销售式对话的时候,都需要从这3方面思考,要建立怎样的共识。
案例:触龙说赵太后
在中学课文里面有篇古文《触龙说赵太后》。
赵太后新用事,秦急攻之。赵氏求救于齐,齐曰:「必以长安君为质,兵乃出。」太后不肯,大臣强谏。太后明谓左右:「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,老妇必唾其面。」
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。太后盛气而揖之。入而徐趋,至而自谢,曰:「老臣病足,曾不能疾走,不得见久矣。窃自恕,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,故愿望见太后。」太后曰:「老妇恃辇而行。」曰:「日食饮得无衰乎?」曰:「恃粥耳。」曰:「老臣今者殊不欲食,乃自强步,日三四里,少益耆食,和于身。」太后曰:「老妇不能。」太后之色少解。
左师公曰:「老臣贱息舒祺,最少,不肖;而臣衰,窃爱怜之。愿令得补黑衣之数,以卫王宫。没死以闻。」太后曰:「敬诺。年几何矣?」对曰:「十五岁矣。虽少,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。」太后曰:「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?」对曰:「甚于妇人。」太后笑曰:「妇人异甚。」对曰:「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。」曰:「君过矣!不若长安君之甚。」左师公曰:「父母之爱子,则为之计深远。媪之送燕后也,持其踵,为之泣,念悲其远也,亦哀之矣。已行,非弗思也,祭祀必祝之,祝曰:‘必勿使反。’岂非计久长,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?」太后曰:「然。」
左师公曰:「今三世以前,至于赵之为赵,赵王之子孙侯者,其继有在者乎?」曰:「无有。」曰:「微独赵,诸侯有在者乎?」曰:「老妇不闻也。」「此其近者祸及身,远者及其子孙。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?位尊而无功,奉厚而无劳,而挟重器多也。今媪尊长安君之位,而封之以膏腴之地,多予之重器,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,—旦山陵崩,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?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,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。」太后曰:「诺,恣君之所使之。」
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,质于齐,齐兵乃出。
这是战国策中的名篇。背景如同第一段所说,赵国太后刚掌权,秦国进犯。赵向齐国求教,齐国要求以长安君(太后之子)为质,才肯出兵。
太后不肯,于是大臣想要说服太后,最后太后恼怒,丢下一句话「谁再说我就要直接吐口水到他脸上了」。
在这个份上,触龙出马。
我们来看他的沟通流程,首先从情绪入手。最开始太后见他的时候,怒气未消。他问候一下身体。
然后太后情绪缓和了,触龙开始为自己的小孩求职位,引出「爱子女」话题,这是建立情感上的共识。
在爱子女的共识基础上,开始讨论太后的行为,对长安君不利(长安君缺乏对国家功劳、却拥有很高的地位和财富,一旦太后去世,就会失去地位基础)。这就是进入了诉诸利益和道理的环节。
最终情感、利益、道理的3方面共识全都达成,销售成功。
持续成交
我们看后面一部分,触龙和赵太后的对话。注意我把太后的回答都【】出来了。
左师公曰:「父母之爱子,则为之计深远。媪之送燕后也,持其踵,为之泣,念悲其远也,亦哀之矣。已行,非弗思也,祭祀必祝之,祝曰:‘必勿使反。’岂非计久长,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?」太后曰:【然。】
左师公曰:「今三世以前,至于赵之为赵,赵王之子孙侯者,其继有在者乎?」曰:【无有。】曰:「微独赵,诸侯有在者乎?」曰:【老妇不闻也。】「此其近者祸及身,远者及其子孙。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?位尊而无功,奉厚而无劳,而挟重器多也。今媪尊长安君之位,而封之以膏腴之地,多予之重器,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,—旦山陵崩,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?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,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。」太后曰:【诺,恣君之所使之。】
这段非常精彩,我们看触龙的提问和分析,每次太后都赞同他的观点,也就是一步一步在建立新的共识。
在讲道理的过程中,触龙还引导太后更多的思考,例如赵国是否有三代之后还在位的,诸侯国有相关案例吗?
这样太后的「没有功劳日后长安君难以立足」的认识加深,导致最后的决策水到渠成。
观察整个对话,触龙在持续的建立新的共识,这个过程也就在逐渐化解太后的异议。在对话结构中,他掌控了整个进程,引导太后一步一步赞同他的观点、深化共识。
如果上来他就要求长安君作为人质,估计就完蛋了。
这种持续的循序渐进的建立共识的过程,就像温水煮青蛙,看上去步骤多,其实反而高效快速。因为是从对方的角度出发,一步一步逐渐来的,契合对方心理。
这种过程,我们称之为持续成交。
案例:劝阻点菜怼服务员
以前我跟一群朋友吃饭。
点菜的时候,有朋友把服务员叫过来,态度不太友好,我觉得不妥,就是感觉缺乏尊重。
但是直接说他也不对。
于是等服务员走了,我就说:「在菜没有上齐之前,不要和服务员argue」。
另外的朋友就接过来说:「是不是怕在在菜里做手脚啊。」
我就微笑。
然后大家都觉得「哈哈哈,哎呀还是你有经验呀。」
其实本来「感觉缺乏尊重」是一个道理层面的问题,还牵涉到不同的观点看法,从这个角度很难达成影响目的,还容易导致负面气氛。
反过来,诉诸利益(免得菜里被做手脚)就容易被接受,而且大家气氛也轻松。
情感、利益、道理三个范畴,需要考虑。
但在销售式对话中,通常按照「情感、利益、道理」的顺序考量,可能是更容易达成销售目的的。
毕竟人类首先是被情绪驱动的,因此情感往往在影响人上,有最高的优先级。
而从理性的角度,大多数时候,我们还是会首先评估利弊。
情感到位,或者跟我们利弊相关,我们才更容易有心情去研究道理、讲道理。
日常大多数小事情,你要做销售式对话,往往只需要达成目的,从一个角度去切入能搞定,可能就行了。
但如果真的是重大问题的销售,那么最好是三者都要到位,否则要么难以销售成功,要么后续也容易掉链子。
越是重要的问题,越需要高度的共识基础。
案例:谏逐客书
公元前237年,秦王政十年。
秦国发生了驱逐客卿的事情。所谓客卿,是六国来到秦国作为顾问、担任官职的人。
当时秦国宗室贵族,借韩国派水工修灌溉渠,图谋消耗秦的国力事件,游说秦王,认为客卿乃是秦国的安全威胁,说动秦王嬴政,下令驱逐一切客卿。
当时李斯也在驱逐之列。为了挽回这一局面,他写了《谏逐客书》。
臣闻吏议逐客,窃以为过矣。
昔缪公求士,西取由余于戎,东得百里奚于宛,迎蹇叔于宋,来丕豹、公孙支于晋。此五子者,不产于秦,而缪公用之,并国二十,遂霸西戎。孝公用商鞅之法,移风易俗,民以殷盛,国以富强,百姓乐用,诸侯亲服,获楚、魏之师,举地千里,至今治强。惠王用张仪之计,拔三川之地,西并巴、蜀,北收上郡,南取汉中,包九夷,制鄢、郢,东据成皋之险,割膏腴之壤,遂散六国之从,使之西面事秦,功施到今。昭王得范雎,废穰侯,逐华阳,强公室,杜私门,蚕食诸侯,使秦成帝业。【此四君者,皆以客之功。由此观之,客何负于秦哉!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,疏士而不用,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】。
今陛下致昆山之玉,有随、和之宝,垂明月之珠,服太阿之剑,乘纤离之马,建翠凤之旗,树灵鼍之鼓。此数宝者,秦不生一焉,而陛下说之,何也?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,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,犀象之器不为玩好,郑、卫之女不充后宫,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,江南金锡不为用,西蜀丹青不为采。所以饰后宫,充下陈,娱心意,说耳目者,必出于秦然后可,则是宛珠之簪、傅玑之珥、阿缟之衣、锦绣之饰不进于前,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。夫击瓮叩缶,弹筝搏髀,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,真秦之声也;《郑》《卫》《桑间》《昭》《虞》《武》《象》者,异国之乐也。【今弃击瓮叩缶而就《郑》《卫》,退弹筝而取《昭》《虞》,若是者何也?快意当前,适观而已矣。今取人则不然,不问可否,不论曲直,非秦者去,为客者逐。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、乐、珠玉,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。此非所以跨海内、制诸侯之术也。】
臣闻地广者粟多,国大者人众,兵强则士勇。是以太山不让土壤,故能成其大;河海不择细流,故能就其深;王者不却众庶,故能明其德。是以地无四方,民无异国,四时充美,鬼神降福,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。【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,却宾客以业诸侯,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,裹足不入秦,此所谓“藉寇兵而赍盗粮”者也。】
【夫物不产于秦,可宝者多;士不产于秦,而愿忠者众。今逐客以资敌国,损民以益仇,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,求国无危,不可得也。】
这篇文章逻辑清晰,举例详实,利弊分析透彻,堪称「说以利害」之经典。
大家注意我文中【】出来的部分,是利弊分析的观点总结。层层推进,一步一步建立共识。
首先分析历史,列举事实,指出秦国的强大,有赖于四君(四位客卿),进而得出结论,客卿不负于秦。进而指出,如果当时不任用这些客卿,那么「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」。
分析了历史,接下来进入现状分析。指出秦王日常在生活方面,大量采用外国(秦国之外)的事物,例如珠宝、音乐、美女等,在这方面是兼收并蓄呀。
那为啥对客卿,就要不分青红皂白,一律驱逐呢?如果这样做,对比之下,就意味着「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、乐、珠玉,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」。进一步指出「此非所以跨海内、制诸侯之术也」。
现状分析之后,进入未来预测,进一步讨论政策对将来的影响。可以归纳为最后一段的内容「夫物不产于秦,可宝者多;士不产于秦,而愿忠者众。今逐客以资敌国,损民以益仇,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,求国无危,不可得也。」
历史分析、现状分析、未来分析,逻辑严谨脉络清晰。
从共识的角度,那就是先从历史达成共识(客卿价值)、然后进入现状的寻求共识、最后是未来预测(政策后果)的共识。撸了一圈之后,有效让秦王形成共识:要撤销政策。
各位想象如果你是秦王,看到这篇文章,头脑中会如何反应呢?
我的感觉是,看着一方面觉得很有才华,一方面一边读一边觉得「哎呀,挺有道理呀」、「貌似问题很严重」。
这篇文章,不仅仅是说服了秦王改变决定,而且很大程度改变了中国历史。
从此李斯脱颖而出,在秦国政治舞台上上升,影响了秦统一的大事件,成为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第一任丞相。
而《谏逐客书》,也成为千古名篇。
这里顺便提一下,文章第一句「臣闻吏议逐客,窃以为过矣。」这里面包含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政治智慧。越是复杂的组织项目,这种政治智慧对销售成功就往往越重要。
各位读者,你能看出来,它背后的政治智慧是什么吗?
私情与公事
前面「触龙说赵太后」和「谏逐客书」,都是销售式对话的经典。
然而两者切入点,差异巨大。
本来送长安君入质齐国,是国事。但在这个问题上赵太后和大臣谈崩,于是触龙的切入点,是私情,是父母之爱子女,是私下谈话的形式。
而李斯的谏书,则是堂堂正正的书面公文,直接围绕国家利益展开对话。
很多销售有种误区,觉得只能私下拉人情、靠私人关系,否则没法做生意。
其实不是「没有私下关系人情,就没法做生意」,而是你没那个能力搞定公事,直接在办公室、会议室里直陈客户组织利益。
这件事情,李斯也是放逐对象。我们看他的格局很高,他没有单纯思考如何让自己避免放逐,而是直接陈书最高层,改变了整个政策走向。
作为销售,越往高阶发展,这种大格局越重要。
低阶与高阶
如何判断低阶销售与高阶销售?什么叫做往高阶发展?
一个常见的误区是,用赚了多少钱来判断。比如一些公司,有所谓百万、千万销售俱乐部。
这是一个非常肤浅的标准。
人类社会从古到今,大致都有大众群体和精英群体的划分。
那么,如何判断大众和精英呢?
最核心的标准,是影响力。
精英从个体层面,就具备对他所在群体的强大的影响力。而大众往往只能在群体聚集起来,才能产生大的影响力。
而销售作为「影响人」的工作,最终拼的也是影响力。所谓赚的钱,只是影响力所转化出来的一部分可见结果。
所以如果说一个人是顶尖销售,因为他赚了多少钱,我觉得你就要当心了,很可能层次太低。
这就像农民觉得皇帝要用金锄头,问题在于人家都是皇帝了,还用得着下地耕田吗?
这个世界上的顶尖销售,几乎所有人,都不是有销售头衔的。
例如李斯,是中国大一统王朝第一任丞相。一直到今天,中国的社会运作体系,可以说都有他当年留下的基础。
这种影响力的能量,根本就不是百万千万甚至亿万销售能比的。
他写那篇《谏逐客书》,改变了一项政策,建立了跟秦国CEO的密切关系,最终拿下了秦王这个大单,吞并了市场上各家竞争对手,产生了一统市场的巨无霸公司,可以说改变了中国历史。
从4代销售的角度,这个是高水平的医生,问题诊断透彻。
就从他写这盘文章体现的素质,你觉得你所看到的最优秀的销售人员,有这种思维水平吗?
顶尖的销售,可能是科学家、政治家、艺术家、思想家、企业家,就很少是这个那个公司的销售冠军。
大多数公司的销售冠军,通常最多也就在2.5的水平(一半好人一半医生)。
李世民说:「取法乎上得乎中,取法乎中得乎下」。
你的标准只是个中等的话,通常你最终就只能达到下游水平。
所以古人说「下期找高手,弄斧到班门」。
在「销售式对话」中,我选择了两篇古文经典,也是希望大家开始转变思维,真正跟顶尖的水平学销售对话,否则你那个眼界总是停留在逼单技巧啊啥的。
鲁迅说:「捣鬼有术、也有效,然而有限。以此成大事者,古来未有。」
销售技巧也是同样的道理。有术、有效,但非常有限,不足以让你成大事。要学,就学顶尖的。
很多销售会说,我很忙没时间啊。
正因为你忙,所以说明你水平太低搞不定,更要学高水平呀。
再说了,你少花时间(最好别花时间)在诸如抖音、今日头条这样的杀时间app上,多读经典,时间也就出来了。
你看张一鸣老师,虽然开发了抖音、头条,但他自己在公开场合都说「延迟满足」,说「一生碌碌无为的人,大多是因为没有延迟满足感。」
一个重视延迟满足的人,做了让用户沉迷于即时满足的产品……
他肯定不是自己产品的目标用户。
总之你是想学习张一鸣呢,还是想学习他的目标用户呢?
一流销售人员的3个标准
以前说什么样的女人是男人心目中的好太太,有3个标准:
下得厨房、上得厅堂、入得洞房
我觉得吧,这个倒是可以用来作为销售人员的标准。
- 下得厨房:能够深入客户一线、搞定事情、有一线经验见识
- 上得厅堂:有洞察力、有大格局,高屋建瓴、能控住大场面
- 入得洞房:有娱乐性、情绪价值高
与诸君共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