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十章:洞察人性的知识
销售专业化的底层挑战:人性洞察力的欠缺
2005年我在微软。
当时微软有一个很大的烦恼。
微软是一家产品驱动的公司,97%以上的产品都是通过渠道销售的,微软经销商的专业性,对微软销售至关重要。而经销商的销售又普遍缺乏专业销售能力。
微软投入了很多资源,尝试解决这个问题,包括培训经销商的优秀销售员工。然而,收效甚微。
专业化销售人员的培养,是世界级的难题。而这里一个基本原因在于,高水平的销售,不仅需要业务洞察力,还需要人性洞察力。而大多数公司,对于如何培养前者还有些思路;对于后者,就是一头雾水。
如果没有解决人性洞察力的发展问题,销售能力的培养,就像建立在沙堆上的楼阁,非常的不稳定。
一直到今天,还是如此。
反过来我们看诸如会计、医生之类的职业,他们的学习路径就比较清晰。有明确的专业知识体系,有系统化的教科书和专业课程,有考试和认证。按照路径学习、实践,就能够达成循序渐进的成长。
而相比之下,销售这个职业,就处在前工业化时代,更像是个人艺术。其硬技能的部分(例如产品、技术知识),相对还容易培养;软技能的部分,个人领悟和发挥要比职业训练体系,在绩效中起着更大的重要。
因为软技能太软了,所以销售也就很难硬起来。
我当时想,要解决这个问题,就要解决「洞察人性靠天赋靠领悟」的障碍,让这个主题变得可学习可训练。
然而到底如何洞察人性呢?我在上海图书馆里,翻遍了各种书籍,都不满意。
好像从来没有一本教科书,在这方面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有效提升。存在大量碎片化的知识和经验,却没有系统化的教育和学习方案。
我想,人性洞察力应该是像物理一样的学科:
- 有人性方面的本质规律(就像牛顿三大定律)
- 围绕人性本质规律,有系统化知识体系(就像牛顿运动学)
- 基于本质规律和知识体系,看题和做题—围绕心理、沟通、关系案例进行分析和实践
这样,无需所谓的天赋,我们可以系统化的学习、有效的提升。
乔布斯说「You can not connect the dots when looking forwards」。
顺着2005年的疯狂念想,16年里,和牛顿建立经典运动学,爱因斯坦开创狭义相对论一样,我发现了人性三大定律,创建了人性洞察力这门学科。
而这一难题攻克之后,销售的专业水平,也就可以容易实现系统化的进步升级了。
知识含金量的5个等级
培根说「知识就是力量」。
这句话,只说了一半。
我们每个人,都有大量关于人的经验与知识。然而,却很少有人性的智慧。
因为不同的知识,能量等级并不相同,可以分为5个层级:
- 一级知识(帅):跨学科的全局的洞察力,普遍真理
- 二级知识(将):特定学科中,全局的洞察力,学科真理
- 三级知识(官):特定学科中,局部的洞察力与组织力
- 四级知识(兵):普通的知识
- 五级知识(散兵):细枝末节
一级二级知识,都有巨大的含金量和适用性,是我们称之为「真理」的存在。
一级知识,是跨学科的普遍真理。而二级知识,则是具体学科领域的真理(例如经典运动学中的牛顿三定律)。
在这两个真理层次上的精通,才可以称之为「有智慧」。有了高层的洞察力,就能直击本质。
反过来,为什么很多人努力没有效果呢?因为他们掌握知识的层次太低,老是在捡低阶的知识,不能形成更高的洞察力,于是就成了体力活。
回到人性洞察领域,决定你的人性智慧水平的,是你的知识体系中,一级二级知识的质量和掌握度。而三四五级知识,则是支持它们的资源。
因此,要实现对人性的高度洞察,我们需要首先对一级二级知识,做深入的研究。
示例:下图是人性洞察力知识地图的一部分,其中知识点的标记,就代表了不同的知识等级。
两大一级知识点
一级知识,是跨学科、跨领域的全局洞察力,是指导我们在各个领域建立把握真相、实现高效的指导性知识,是「孵化智慧的智慧」。
对于每个人而言,有两个至关重要的一级知识点:
- 溯本思维
- 全胜思维
人的智慧,体现在两个方面:理解世界和改变世界。
要深度理解世界,就需要顶尖的认知,这就要形成溯本思维;要高效改变世界,就需要顶尖的策略,这就要形成全胜思维。
- 深度理解世界(顶尖认知):溯本思维
- 高效改变世界(顶尖策略):全胜思维
最早系统化提出溯本思维的人,是亚里士多德。而系统化提出全胜思维的人,是孙子。
亚里士多德开创了逻辑学,孙子开创了战略学。
你想要拥有高度的智慧(也包括洞察人性的智慧),就需要站在这两位智者的肩上。
一级知识点:全胜思维
前面我们谈到,孙子战略思维中最重要的部分,是「全胜思维」。
用他自己的话说,是「必以全争于天下」。
那么到底什么是「全」呢?要理解这一点,首先要理解「用兵之害」。
凡用兵之法,驰车千驷,革车千乘,带甲十万,千里馈粮,则内外之费,宾客之用,胶漆之材,车甲之奉,日费千金,然后十万之师举矣。
其用战也胜,久则钝兵挫锐,攻城则力屈,久暴师则国用不足。夫钝兵挫锐,屈力殚货,则诸侯乘其弊而起,虽有智者,不能善其后矣。故兵闻拙速,未睹巧之久也。夫兵久而国利者,未之有也。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,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。
......
故兵贵胜,不贵久。故知兵之将,生民之司命,国家安危之主也。
既然「久战」有如此大的危害,那到底应该怎么办呢?
孙子提出了他的见解:
夫用兵之法,全国为上,破国次之,全军为上,破军次之;全旅为上,破旅次之;全卒为上,破卒次之;全伍为上,破伍次之。是故百战百胜,非善之善者也;不战而屈人之兵,善之善者也。
故上兵伐谋,其次伐交,其次伐兵,其下攻城。攻城之法为不得已。修橹轒辒,具器械,三月而后成,距堙,又三月而后已。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,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,此攻之灾也。
故善用兵者,屈人之兵而非战也,拔人之城而非攻也,毁人之国而非久也,必以全争于天下。故兵不顿而利可全,此谋攻之法也。
孙子说「上兵伐谋」,要「兵不顿而利可全」。兵不顿,是低成本;利可全,是高收益。这两者结合,就是「全胜」。
从这个角度,孙子也更是一位投资大师,关注的是「成本与收益」,追求低成本高收益。
孙子的战略思想,强调「胜兵先胜而后求战,败兵先战而后求胜」。也就是说,有赢的把握再打。这样一来,就导致一个局面:善战者,无赫赫之功。
古之所谓善战者,胜于易胜者也。故善战者之胜也,无智名,无勇功,故其战胜不忒,不忒者,其所措必胜,胜已败者也。故善战者,立于不败之地,而不失敌之败也。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,败兵先战而后求胜。善用兵者,修道而保法,故能为胜败之政。
善战者,因为有了充分的把握再打,那么赢得轻描淡写,很多时候人们就觉得这不是因为他们牛逼,而是因为本来就简单。另外,他们很可能一打就搞定了,那么就没多少战例出来。
孙武一生,有记载的战争就一场:他作为军师,伍子胥作为统帅的吴楚之战。
当时吴国深入楚国国境,千里奔袭,调动得楚国晕头转向,最后攻破了楚国国都,全胜而归。
楚国是天下的大国,吴国一战就攻破了楚的国都,这种战绩也是让人瞠目结舌。
这一仗吴国打的非常漂亮,用孙子兵法的话来说,「致人而不致于人」,也就是掌握了战争节奏,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。
一仗就把楚国打服了,后面也就没什么再打的必要。
孙武一生,写了一本书流传千古,成为战略学祖师爷,打了一仗一战而胜,很好的解释了什么是「善战者无赫赫之功」。
人性领域同样如此。
在营销领域,顶级的公司和销售人员,可能「不战而屈人之兵」,势能强大直接吸引客户成交,可能完全没啥挫折,可能一次见面就拿下了生意,这就是「善战者无赫赫之功」。
就像乔布斯时代的苹果,卖的火热,但是你要去寻找什么「苹果店员坚持不懈说服客户终于成交」的故事,抱歉,好像没有。
然而,很多人根本看不到这里面的技术含量,或者即使有所感觉,也可能觉得「这是天赋没法学」。
反过来,他们觉得能参考的榜样,往往是那种「各种挫折坚持到底最终成交」的,看上去就挺努力的,例如销售中出现各种状况,还坚持说服客户打动客户,最终搞定。
问题是,从更高层次来看,这可能本身就说明战斗力有问题,难以把控局面。
这样一来,大多数人学习榜样上,往往是主动放弃一流的,向二三流水平看齐。这样绩效的上升空间,就被锁死了。
二级知识点:倒追思维
由孙子的全胜思维,投射到人性洞察力领域,我们可以产生一个至关重要的二级知识点(也就是人性领域的普遍真理):倒追思维。
与倒追思维对应的,是追求思维。
在现实中,大多数人忙于追求,忽略吸引。
- 政治:政客追求选票,却难于吸引人心
- 管理:管理者忙于管控员工,却难于让员工主动热情的工作
- 人才:组织想要追求一流人才,却难以吸引一流人才
- 营销:公司追求客户,却忽略吸引客户
- 学习:家长和娃追求名校,却难以吸引名校
- 恋爱:人们追求男神/女神,却难以吸引男神/女神
然而「追求思维」,导致的就是往往就是「久战、钝兵挫锐、屈力殚货」。因为在关系中缺乏价值和吸引力,为了达成目标不得不苦战、投入各种资源。这就是孙子讲的「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」。
真正有效的关系,出发点在于「让人倒追」。从而实现「不战而屈人之兵」。
例如乔布斯时代的苹果,并不是追求客户,而是创造出强烈的吸引力,让客户主动的选择、主动的传播。在营销上实现「兵不顿而利可全」。
如果你缺乏「全胜思维」/「倒追思维」的引领,在关系中很容易投入大量时间,干各种低价值追求的事情,费力不讨好。
而面临这种局面,大多数人的选择,要么是直接放弃,要么是更强烈的追求。
爱因斯坦说:
我们不能在产生问题的同一层次解决问题。
当你头脑中只有一堆低阶知识的时候,再努力往往也没多少用甚至有反作用。
只有进入高阶知识的层次,才能看清问题所在。
一级知识点:溯本思维
谈到溯本思维,就需要谈到亚里士多德。
亚里士多德讲过一句话,说「吾爱吾师柏拉图,吾更爱真理」。
亚里士多德,真正贯彻了「吾更爱真理」这句话,成为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早期科学家、哲学家。
亚里士多德的研究非常广泛,包括了诸如:
- 自然世界:宇宙、物理、动植物、化学
- 思维世界:逻辑学、形而上学
- 人类社会:伦理学
- 艺术:美学
亚里士多德在上述很多领域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,例如提出了宇宙运动的模型,创作了逻辑学的著述。他的著作加起来,简直就是当年的百科全书。
从今天的观点,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很多理论,都是存在问题的,例如他认为,力是导致物体运动的原因。而牛顿发现,力不是导致物体运动的原因,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的状态。
这样我们很容易觉得,亚里士多德也没啥了不起呀。
现实是,亚里士多德的很多思想,即使到今天,还是很深刻。而且更重要的,建构起一个相对严谨的理论体系,并不是容易的事情。然而亚里士多德,他建构的理论体系,远远不止一个。而且很多还是自己第一次在研究,没有参考资料,没有Google。
你自己尝试建立起一个理论体系,至少做到自圆其说,还能解释很多现象,试试看就知道了。
当然,对亚里士多德来说,他可能并不是认为自己是建立很多理论体系,而是在建立一套整体的关于科学的理论体系(那时候没有科学这个词,是哲学)。
在《古今数学思想》中说:
他认为科学可分三类:理论性的、生产性的和实务性的。理论性科学是探求真理的,包括数学、物理学(光学和声学以及天文学)以及形而上学,其中数学是最精确的科学;生产性科学是各项工艺;而实务性科学,例如伦理学和政治学,则是为了摆正人的行为动作。
在理论科学中,逻辑是其中各门科学的先行学科,而形而上学家则要讨论并解释数学家和自然哲学家(科学家)认为不言而喻的东西,例如研究对象的存在性或真实性问题以及公理的本性问题。
在亚里士多德50来岁的时候,他回到雅典,建立了吕克昂学园。他一边讲课,一边撰写了多部著作。他的作品很多都以讲课笔记为基础,有些甚至是学生的课堂笔记。所以有观点认为,亚里士多德是西方第一个教科书的作者。
从今天的观点,这哥们一个人就成了多个学科的创建者。
真·学术带头人。
那么,如何建构起学科知识体系呢?
在思维方式上,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个概念:第一性思考(First Principle Thinking)。
亚里士多德说:
在任何一个系统中,存在第一性原理,是最基本的命题或假设,不能被省略,也不能被违反。
前面我们谈到,亚里士多德把科学分为三类:理论性的、生产性的、实务性的。其实这也是第一性思考的例子。他先从科学这个基本概念入手,进行分类,然后展开研究。最终建立了跨越多个领域的各种理论体系。
溯本思维之所以重要,是因为如果你要把握真相,那就需要从本质开始,这是智慧的来源。
而对于大众群体,如果只是刷技能,通常跟着别人做就行了。
换句话说:练习技能,可以类推;而发展高度智慧,就需要溯本。
归纳与演绎
亚里士多德在历史上,首创了形式逻辑的理论。形式逻辑指的是传统逻辑,狭义指演绎逻辑,广义还包括归纳逻辑。
所谓归纳,是从特殊到普遍;而演绎,是从普遍到特殊。
比如「因为A男人不是好东西,B男人不是好东西,所以天下男人都不是好东西」,这是归纳,从个别到普遍。
「天下男人都不是好东西,你是男人,所以你不是好东西」,这是演绎。
在演绎逻辑方面,亚里士多德提出了「三段论」。
所谓三段论,是由一个共同概念联系着的两个前提推出结论的演化演绎推理,由大前提、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组成。
- 大前提:已知的一般原理或一般性假设
- 小前提:关于所研究的特殊场合或个别事实的判断,小前提应与大前提有关
- 结论:从大前提推出的,对于特殊场合或个别事实作出的新判断
三段论的基本结构为:规则(若A则B) →案例 (A) →结果 (B)。
例如「天下男人都不是好东西,你是男人,所以你不是好东西」,就是个典型的三段论。
- 大前提:天下男人都不是好东西
- 小前提:你是男人
- 结论:你不是好东西
再举个例子:
- 大前提:提高售价会导致销售减少
- 小前提:我们已经提高了售价
- 结论:销售将会减少
从逻辑推理的角度,归纳法有一个问题。就是从特殊到普遍,推理出的结论很难说是严谨的,因为有遗漏可能。
比如看见两个男人不是好东西(先假设这个成立),是不是所有男人都不是好东西呢,哪怕看到一百个、一千个男人,还是跟所有男人这个池子差的太远。
在这方面,最著名的一个案例,大概就是「黑天鹅」。
在大航海时代之前,欧洲人一致认为,天鹅都是白的。因为见过了那么多天鹅,都是白色的呀。
后来在澳洲,发现了黑天鹅,这个观点就被推翻了。
归纳这种「从个体到普遍得出结论」,逻辑推理上难以严谨。哪怕你看了一万只天鹅都是白的,做出「所有天鹅都是白的」,这个逻辑本身是有问题的,尽管现实当中很多时候可以直接当结论用。
而演绎法则是相反,从普遍到一般。那么,用三段论为例,如果大前提、小前提靠谱,那结论就是靠谱的。
至少从逻辑上,大前提、小前提到结论,这个推理过程是严谨的。至于大前提小前提本身是不是靠谱,那是另外的问题了。
比如「所有天鹅都是白的,它是天鹅,所以它是白的」。
如果大前提「所有天鹅都是白的」、小前提「它是天鹅」成立,那么可以严谨的推出结论「它是白的」成立。
鉴于归纳逻辑自身推理链条的难以严谨,如果我们要得出逻辑形式上无懈可击的推理,那就更多的需要考虑演绎逻辑。
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,都会不自觉的应用归纳和演绎逻辑。
就像一个人,可能一开始是「因为A男人不是好东西,B男人不是好东西,所以天下男人都不是好东西」,从她的经验开始归纳,得出结论。
结论之后,就开始演绎,「天下男人都不是好东西,你是男人,所以你不是好东西」。
如果她坚信「天下男人都不是好东西」,那可能人生问题就大了。
再比如成功学,往往强烈灌输的一点就是「努力就能成功」,真的被洗脑的人,他们的演绎逻辑往往是:
- 大前提:努力就能成功
- 小前提:我没成功
- 结论:我不够努力
好啦,这批人往往就是继续蛮干。
这个逻辑放到学校教育上,就是诸如:
- 大前提:成绩好就要多做题
- 小前提:你成绩不好
- 结论:你要多做题
如果放到销售上,就是诸如:
- 大前提:销售要坚持说服客户直到打动他们
- 小前提:客户不买单
- 结论:我要坚持打动客户
从逻辑形式的来说,这些大前提、小前提到结论的推导,都是符合演绎逻辑规律的。问题是,往往这里面大前提就不靠谱。
这些大前提,是基本的指导人的思考、行动的出发点。如果大前提不靠谱,意味着他们可能各种思维、行为都有问题。
大多数人,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的「大前提」是什么,更不会有意识的去校验。
对逻辑思维活动的阅读与反思能力
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,也就是阅读人的思维活动,理解自己和他人逻辑推导链条的能力。
例如如果前面案例中的女性,能意识到自己「天下男人都不是好东西,你是男人,所以你不是好东西」的逻辑链条,开始去思考「天下男人都不是好东西」这个大前提是不是站得住脚。
进一步她可以反思到底这个大前提这么得出来的,回溯到「因为A男人不是好东西,B男人不是好东西,所以天下男人都不是好东西」这个归纳推理。
甚至还可以继续到「A男人不是好东西」这个结论怎么产生的。
如果她有这样的反思能力,那么就容易找到逻辑错误的本源,从更深层次去解决问题。
如果一个人善于阅读其他人的逻辑推理链条,那么更容易理解对方的思路,影响他人。
理解自身逻辑链条,和理解他人的,本身就是相辅相成的。
从本源开始建构演绎逻辑体系
在前面我们看到,如果一个人演绎推理的大前提是错误的,那么接下来可能一啪啦推理、结论都成问题。
所谓一步错,步步错。
因此,在思维层面,尽量的确保我们大前提的有效,非常重要。
那如何做到这一点呢?回归事物本源呗,也就是亚里士多德说的「第一性原理」(溯本)。
亚里士多德说:
在任何一个系统中,存在第一性原理,是最基本的命题或假设,不能被省略,也不能被违反。
亚里士多德认为,需要从这些最基本的命题、假设出发,开始建构起思维体系,他提出了「公理和公设」的概念。
亚里士多德把公理和公设加以区别,认为公理是一切科学所公有的真理,而公设则只是为某一门科学接受的第一性原理。他把逻辑原理(诸如矛盾律、排中律、等量加减等量后结果相等的公理以及其他这类原理)都列为公理。公设无需是不言自明的,但其是否属真应受所推出结果的检验。
这样一来,我们在领域的理论体系,应该从公理和公设出发,一层一层的进行演绎推理,产生新的结论、知识。
我们前面谈到知识含金量的5个层次。
亚里士多德说的「公理」,在含金量等级中属于一级知识(普遍真理);而他说的「公设」,则属于二级知识(领域真理)。
牛顿三大定律,如果从亚里士多德的概念,属于物体运动学领域的基本公设。
欧几里得几何学
站在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,和古希腊几何学基础上,孵化出了一个对人类科技、教育有重大影响的学术成果,也就是欧几里得的演绎逻辑几何体系。
欧几里得的演绎逻辑几何体系,见于他的著作《原本》。他本人的手稿并没有流传下来,因此他的著作是参考其他人的修订本、评注本、笔记等,重新整理出来的。
《原本》包含十三篇,包括了几何、算术等内容。在明朝末年,徐光启和传教士利玛窦合作,翻译了《原本》前面六卷的内容,因为都是关于几何的,所以译文名称为《几何原本》。
欧几里得《原本》里很多内容,并非他的原创,而是汇集了古希腊数学的成果。例如其中的几何证明思路,很多来自于前人。
然而,他创新性的,建立了一个基于演绎逻辑的几何推理体系。也就是今天中学数学平面几何部分的来源。
在「原本」一书中,一开始欧几里得就劈头盖脸的提出了23个定义、5条公理、5条公设。
这5条公设是:
- 公设1:任意一点到另外任意一点可以画直线
- 公设2:一条有限线段可以继续延长
- 公设3:以任意点为心及任意的距离可以画圆
- 公设4:凡直角都彼此相等
- 公设5:同平面内一条直线和另外两条直线相交,若在某一侧的两个内角和小于二直角的和,则这二直线经无限延长后在这一侧相交。
5条公理是:
- 公理1:等于同量的量彼此相等
- 公理2:等量加等量,其和仍相等
- 公理3:等量减等量,其差仍相等
- 公理4:彼此能够重合的物体是全等的
- 公理5:整体大于部分
23个定义我们不一一列举,举前面几个:
- 点:点不可以再分割成部分
- 线:线是无宽度的长度
- 线的两端是点
- 直线:直线是点沿着一定方向及其相反方向无限平铺
我们可以看到,他所说的「公设」,是在平面几何领域的几个本源规则;而「公理」,则是数学领域的本源规则。
而定义,则是对平面几何中一些基本概念的明确。
接下来,在「原本」前面六章,欧几里得基于这些公理、公设和基本概念,使用演绎推理,推导出一系列的证明、产生了各种定理,衍生出一个庞大的几何知识体系。
爱因斯坦说:
我们推崇古代希腊是西方科学的摇篮。在那里,世界第一次目睹了一个逻辑体系的奇迹,这个逻辑体系如此精密地一步一步推进,以致它的每一个命题都是绝对不容置疑的——我这里说的是欧几里得几何。
他还说:
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,那就是: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(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)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(在文艺复兴时期)。
索罗斯与巴菲特的投资哲学
巴菲特的投资逻辑,是比较典型的基于「第一性思考」的建构。
他关注的核心点,是对「股票投资」本质的认知。例如他认为买股票就是买公司,股票价值就是企业未来业务价值,从这一点出发建立他的投资思维体系。
例如他的护城河理论,关注的是企业核心竞争优势。这些都是从业务层面出发,而非从股票市场层面出发。
所以巴菲特,并不大关心短期股市波动。
而另外一位知名投资者,乔治·索罗斯,也是典型的基于第一性原理,来建构他的投资哲学的。
但跟巴菲特不同,巴菲特是从「股票投资」这个概念,寻找这方面的本质。而索罗斯,则认为投资决策是一种逻辑思维活动,从逻辑思维「决策质量」角度,建立他的投资逻辑。
他的投资理念中,那个「第一性原理」,概括的说,是基于观点的判断难度的理解(证实难于证伪):
- 证实一个观点是正确的,相对是很难的(证实很难)
- 证实一个观点是错误的,相对是容易的(证伪较易)
举个例子,如果我们证明「天鹅都是白的」是正确的,那通常需要找到所有的天鹅,一一验证。
而如果我们要证明「天鹅都是白的」是错误的,那么只要找到一只其它颜色的天鹅,那判断就成立了。
很多金融分析师,他们是收集各种信息,建立各种模型,提出观点预测未来。希望通过正确的判断去赚钱。
然而,索罗斯认为,金融市场是非常复杂的体系,很难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预测,哪怕是你收集了非常多的信息,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。
其实这就是我们前面说的,归纳推理,从特殊到普遍的那个推理,本身就很难严谨。
反过来,发现和证实现有的体系中,什么东西是错误的,相对是容易的。
换句话说,我们最容易作出正确判断的领域,是发现别人、系统的错误。
所以索罗斯的投资逻辑,不是尝试去穷尽收集信息、建模去作出正向的正确判断,而是去狙击市场上的错误。
例如他经典的狙击英镑之战。
当时欧盟成立,英国为了保持独立性,虽然没有进入欧盟,但是宣布英镑和欧元挂钩,建立联系汇率。
然而,「蒙代尔不可能三角」理论指出,货币政策独立性、资本自由流动与控制汇率这三个政策目标不可能同时达到。
如果英国央行要建立联系汇率,那么必须在其它方面作出巨大让步,而这是英国无法承担的。
一个反例能证明英国的错误就行了。这就给索罗斯指明了投资的方向。
大家要注意,粗略的说,这里面其实就是一个演绎逻辑三段论。
- 大前提:货币政策独立性、资本自由流动与控制汇率这三个政策目标不可能同时达到
- 小前提:英国宣布英镑和欧元挂钩,建立联系汇率
- 结论:英国央行无法承担这样的后果
在股票投资领域,证实很难,难在归纳本身很费力气,比如你要调研大量信息,而且哪怕费了那么多神,归纳逻辑本身,从特殊到普遍的推理是不严谨的;而证伪容易,因为找到一个反例就可以啦,或者证伪容易利用演绎逻辑的严谨性。
当然,即使明确了这一点,如何操作谋利,依然是需要各种工作。但无论如何,从投资决策角度,索罗斯的第一性原理,已经大大缩小了他做决策时的选择空间。他只需要聚焦于挖掘市场上的错误,而非建立自己的正向预测体系,后者的确是非常非常的困难。
反过来,大多数股民,经常要做各种正向预测,例如因为什么利好啦导致哪个板块要涨啦等等。而且貌似他们对自己的决策信任度不错。
如果是索罗斯巴菲特,也跟大多数股民那样频繁买进卖出。我敢打赌,他们对自己决策的信心,绝对没有股民们那么高。
因为他们更清楚,作出高质量的判断决策,是很难的事情。你要天天换股票,还能保持对每个选择有好的判断,几乎是不可能。
清楚自己的能力边界,本身就是智慧的表现。
这也是为什么从「第一性原理」,建立自己的演绎逻辑体系如此重要。因为如果你的「第一性原理」,是把握本质的,那么就很少会变化,这样你的逻辑体系,相对就容易以不变应万变。
而像大多数金融分析师,他们的逻辑体系,是基于各种快速变化的事物的,比如股价。这样就疲于奔命。
人性洞察力学科的公设体系
从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中,如果我们要建立一个学科,那么就要奠定学科领域的基本真理(公设)。例如欧几里得几何学的5大公设,牛顿运动学的3大定律。作为整个学科推演的出发点。
在人性学科中,包含了5条基本公设:
- 领域公设
- 心理公设
- 沟通公设
- 关系公设
- 任务公设
这5大公设,是人性洞察力学科,最本源的二级知识点。
领域公设
领域公设,讨论的是人性洞察力的基本范畴。
人性洞察力,包含3个领域的内容:心理洞察力、沟通洞察力、关系洞察力。
这3者整合起来,才能形成完整的人性洞察力。
很多人都曾经在洞察人性上做过努力,然而都失败了。一个根本性问题,就是它们忽略了3种洞察力的相互关系,仅仅停留在局部。
例如,有人在心理上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学习、研究。然而它们却最终没有建立心理洞察力,反而走火入魔。
因为心理现象往往看不见摸不者,一味的关注心理,很容易出现依靠猜测形成逻辑链条,缺乏实证,自以为是。
真正有效的研究,需要把握3个领域的密切关系:
- 心理:内线
- 沟通:中线
- 关系:外线
在这三条线中,沟通是承上启下的。一方面沟通反映了心理和关系状况,一方面我们有通过沟通去改变心理和关系。
有效的理解人和影响人,就需要三线并举,并且落实到沟通层面。例如对心理和关系的研究,都要在沟通上寻求实证。
我们一开始去研究人性,往往寄希望于心理学的学习。然而真正学了之后,你会发现它和我们现实生活,有很大差距。
这里一个重要原因也在于,大多数心理学家,也是画地为牢,把自己局限在一亩三分地里。缺少真正从心理、沟通、关系的全局,去把握本质的整体观。
最终,不谋全局者,不能谋一隅。
基于领域公设,我们把人性洞察力,分解到了3个领域。那么要溯本理解人性,就需要找到3个领域的本质规律。
这就产生了心理公设、沟通公设和关系公设。
心理公设
心理公设,在人性洞察力教科书中称之为感性决策定律,讨论的是心理领域的本质规律:
人的认知与决策,由感性主导,理性支持。
今天很多领域,对人的认知,都基于一个假设:人是理性人、经纪人,会基于理性、利益行事。
例如工业时代的管理理论,认知就是人是为了经济利益行动,把完成契约、打工赚钱等理性行为作为分析人的反应的基础。
我们往往对别人「不讲理」很生气,认为「讲理」是一个自然的事情。
然而人本质上并不是被道理、理性驱动的呀,而是被情绪、感性所驱动。
在《韩非子·说难》中,记载了「智子疑邻」的故事:
宋国有一个富人,因下大雨,墙毁坏了。富人的儿子说:「如果不赶紧修补它,一定会有盗贼进来。」邻居家的老人也这样说。这天晚上富人果然丢失了很多钱财,那个人家认为自己的儿子很聪明,却怀疑偷财物的是邻居家的老人。
在销售领域,有一句话解释这个现象:
People make emotional decisions and look for rational reasons.(人们首先做出感性的决策,然后为它寻找理性的理由。)
不要说在恋爱、亲子等本身有强烈情感色彩的领域,哪怕是看上去严肃的商业决策,背后决定因素往往也是隐藏的感性因素。
要实现对心理的洞察,就意味着你需要把握人的感性因素。而有这种能力的人,很少。
雷军在他的著作《小米创业思考》中,提出两种商业模型:溢价模型和性价比模型。
他认为,除了少数的奢侈品牌,性价比模型才是合理的。而性价比模型的关键,在于高效率。
他觉得溢价模型的核心,在于通过信息不透明赚钱,这是不合理的。
然而雷军这个说法,首先就没法解释他的标杆,苹果公司。
苹果走的显然不是性价比道路,也并非靠信息不透明吃饭,苹果公司也并非奢侈品牌,其产品和服务还是首先立足于实用价值。
问题在于,雷军的知识结构中,在对人的感性认知和把握上,存在巨大缺陷。
他说性价比模型的核心在于高效率,而性价比、高效率这些词汇,都是高度理性驱动的。
然而对于消费者而言,它们的选择,很大部分是基于感性因素。
例如苹果,和客户的互动创造出高度的情感体验。这种体验本身,也是用户价值的一部分。
就像同样iPhone,你让乔布斯来做营销,和让雷军做营销,乔布斯给用户带来的情感体验,要远远大于雷军。
雷军认为溢价模型都不合理,觉得性价比模型才合理。其实他否认了「情感价值」的地位。
于是他觉得只有通过性价比,才能「厚道人心、感动客户」。
然而真正把握了人的感性心理的话,你未必需要感动客户,也可以直接让客户心动就行了。
就像恋爱,好人总想感动对方,而情圣只需要直接调动对方的情感体验,让人心动。
雷军创造了一家好人思维的公司,追求客户。而乔布斯则把苹果创造成了一个情人体验的品牌,实现了让客户倒追。
在2022年2月,小米发起了对标苹果冲击高端品牌的活动。然而苹果这样的品牌,是建立在对人的感性高度洞察和满足之上的。既「让人需要」,又「让人想要」。
单纯的从效率、理性角度,仅仅满足「需要」,很难成为直击人心的高端品牌。
沟通公设
沟通公设,在人性洞察力教科书中称之为4类对话定律,讨论的是沟通领域的本质规律:
人与人的沟通,分为4种类型:分享式对话、娱乐式对话、销售式对话、解决问题式对话。
沟通公设透过千变万化的沟通现象,揭示了沟通对话的本质特征。
这就像算术运算千变万化,然而归根到底,都是加减乘除四种基本运算一样。
沟通再复杂,归根结底,也就是分享、娱乐、销售、解决问题四种基本对话。
再复杂的算术式,也是四则运算的组合。
再复杂的沟通,也只是4类对话的组合。
掌握算术,也就是掌握四则运算,以及在此基础上演化出的各种复杂组合。
掌握沟通,也就是掌握4类对话,能够有效的实现分享、娱乐、销售、解决问题。
这些4类对话的日常沟通行为,最终组合起来,从宏观上又决定了整体沟通质量。
这样一来,我们把复杂的沟通问题,简化为4类对话的沟通质量问题,从而实现了「从复杂中求简单、从紊乱中求秩序」。
关系公设
关系公设,在人性洞察力教科书中称之为价值定律,讨论的是心理领域的本质规律:
人们建立关系以获取价值。
由此简单推理,要有高质量的关系,就需要有高度的价值。
如何判断你是否对他人创造了高价值呢?
最直观的标准是,能够让对方倒追你。
注意前面,我们基于一级知识点「全胜思维」,推导出了「倒追思维」。
现在,基于关系公设,我们又把倒追思维从另外一个途径推导出来了。
倒追思维可以概括为「一个中心,两个基本点」。
- 一个中心:赢得人心
- 两个基本点:高价值、高诱惑
一个中心,是指在关系发展中,聚焦于高价值的、能够产生强烈吸引力的、赢得人心、让人倒追的领域。两个基本点,是指要落实到理性上有高价值、感性上有高诱惑。
援引心理第一定律,价值并不是单纯理性的评估利弊得失、解决问题,而是理性和感性共同的认知和感受。
因此要实现倒追,最终就要落实到两个层面:理性上的高价值、情感上的高诱惑。
任务公设
前面讨论的心理公设、沟通公设、关系公设,分别揭示了心理、沟通、关系领域的本质规律,在人性教科书中,统称人性三大定律。
这三大定律,高度的本质化。然而当我们处理日常人性相关问题的时候,未必能够直接使用。
就像你学了牛顿三定律,但是真正解物理题,往往还需要更具体的方法、更具体的衍生知识点。
为了有效的解决千变万化的心理、沟通、关系问题,我们还需要把日常的人的问题,化简为特定类型的任务,从而方便处理。
这样,我们就引出了任务公设:
人性洞察力的实践,可以归纳为3个领域的15修炼(15种任务)。
3种洞察力,每种各有5项基本修炼。这样组合起来,就是15项修炼。
1)心理洞察力
- 修炼1:心态觉察
- 修炼2:心态建设
- 修炼3:微观心理分析
- 修炼4:宏观心理分析
- 修炼5:思维能力建设
2)沟通洞察力
- 修炼6:对话分析与设计
- 修炼7:展开分享式对话
- 修炼8:展开娱乐式对话
- 修炼9:展开销售式对话
- 修炼10:展开解决问题式对话
3)关系洞察力
- 修炼11:社会关系分析与发展
- 修炼12:组织关系分析与发展
- 修炼13:客户关系分析与发展
- 修炼14:亲密关系分析与发展
- 修炼15:教育关系分析与发展
在我们日常实践中,各种各样的人的问题(心理、沟通、关系问题),往往都可以拆解为上述15项修炼中的1种或者多种任务。
这样一来,我们就可以有序的分析、思考所面临的人性问题了。
也就是说,面对一个问题,我们首先明确,到底这个问题,需要拆解为哪些类别的任务。
然后,再具体到每一个任务,需要达成什么目标、使用什么知识点。
例如对于问题「客户说太贵了怎么办?」
我们首先分析,对这个问题相关的任务有哪些类别呢?初步判断可能包含:
- 修炼3:微观心理分析
- 修炼6:对话分析与设计
- 修炼9:展开销售式对话
- 修炼13:客户关系分析与发展
然后再具体到每一个任务,看要达成什么目标、需要运用哪些知识点。
这样,我们就建立了解决各种人性问题的万能分析框架。
这种「用统一的方式去解决所有问题」,也是溯本思维的体现。
无论是在学校学习,还是日常人际沟通,很多人都习惯于盲目刷题,见到一个题目解决一个题目,刷熟练度。
如果你面对的领域越复杂,变化越多,这种方式就越低效。
例如数学物理,看上去干了各种题,换一个马甲就不认识了。
不要停留于解决一个题目、甚至解决一个类型的题目,更要思考如何解决所有问题,从宏观上实现问题复杂性的简化,用通性去求通解。
而任务公设的提出,也就简化了另外一个问题:人性洞察力领域有很多实用性知识点,这些知识点如何组织。
现在,我们把人性洞察任务拆解为了15项修炼。那么,我们就可以在每项修炼中,布局相关的知识点,帮助完成该类型任务。
也就是说,我们有了一个有效组织实用知识点的方式。
1)把3大领域的15项修炼,作为实用知识树的主脉络。
2)把实用知识点,挂到每一项修炼下面,就像分支和树叶。
例如下图,是「修炼3:微观心理分析」的知识地图:
这样一来,我们就实现了众多实用知识点的有序组织,学习起来方便,运用的时候集中。
回顾:2大公理5大公设
前面我们谈到了在人性学科中,最为核心的一级知识点和二级知识点。
一级知识点的核心,是两大公理:
- 溯本思维
- 全胜思维
二级知识点的核心,是5条公设:
- 领域公设
- 心理公设
- 沟通公设
- 关系公设
- 任务公设
这两大公理5大公设,从知识层面,构成了人性学科的核心战略层,指导整个学科的形成与运作。
回顾前面谈到的知识含金量等级:
- 一级知识(帅):跨学科的全局的洞察力,普遍真理
- 二级知识(将):特定学科中,全局的洞察力,学科真理
- 三级知识(官):特定学科中,局部的洞察力与组织力
- 四级知识(兵):普通的知识
- 五级知识(散兵):细枝末节
一级二级知识,都有巨大的含金量和适用性,是我们称之为「真理」的存在。
而具体落实到15项修炼层面,要完成每一项修炼的关键任务,在战术层面就需要核心的三级知识点。
三级知识点:每项任务的核心战术知识
对于15项修炼,每项修炼的核心战术知识,是人性学科中的局部洞察力,因此属于三级。
例如在「修炼3:微观心理分析」中,我们要解决一个核心问题:如何实现微观心理分析呢?
这就引出了知识点「心理分析6步流程」。
这一知识点,承担了完成微观心理分析任务的核心战术性职能。
它自身和具体的6个步骤,属于3级知识点。
四五级知识:支持战术任务的技术性知识
而其中每一步的技术细节,则是属于4级、5级知识。例如「对心理观感与心理活动的直接提问」,就是4级知识。
案例知识
前面我们讨论的5个级别的知识,都是围绕知识点展开。
在知识体系中,除了知识点,还有各种各样的案例/经验。
对于人性洞察力而言,就是各种心理、沟通、关系相关的经验案例。
这些案例,常见的包括5个场景:
- 人际情商场景
- 亲密情商场景
- 销售情商场景
- 管理情商场景
- 政治情商场景
对于大多数人,最相关的是人际情商与亲密情商的场景。例如恋爱关系、亲子关系,都是在亲密情商场景中。
对于管理者,管理情商场景的案例,就浮出了水面。例如如何激发下属的主动性积极性、如何处理与员工的冲突。
而对领导者而言,还会面临政治情商的场景。例如和公众、行业、政府的关系,整个组织的愿景价值观、权力制度等。
管理情商,是在自身职权范围内的案例;而政治情商,要影响人的往往在自身职权之外,需要发挥领导力,有更强的人性洞察。
人性知识体系的组织架构
回顾我们前面讨论的5级知识点,其实它们的关系,类似于一个组织的高层、中层、基层。各自承担不同的职责。
如果说知识点定义了模型和算法。那么案例题目,则是提供了数据。模型和算法需要数据来投喂,反过来改进数据输出。
最终,我们可以得出人性知识体系的组织架构。
层次 | 职能 | 知识层次 | 核心内容 |
---|---|---|---|
战略层 | 全局战略指导 | 一二级知识 | 溯本思维、全胜思维、5大公设、倒追思维 |
战术层 | 完成战术任务 | 三级知识 | 15项修炼的核心战术知识 |
技术层 | 提供技术支持 | 四五级知识 | 支持15项修炼具体落地的技术性知识 |
数据层 | 投喂案例数据 | 案例知识 | 5大场景的案例与题目 |
层次 | 职能 | 知识层次 | 核心内容 |
---|---|---|---|
战略层 | 全局战略指导 | 一二级知识 | 溯本思维、全胜思维、5大公设、倒追思维 |
战术层 | 完成战术任务 | 三级知识 | 15项修炼的核心战术知识 |
技术层 | 提供技术支持 | 四五级知识 | 支持15项修炼具体落地的技术性知识 |
数据层 | 投喂案例数据 | 案例知识 | 5大场景的案例与题目 |
这样,战略知识层提供核心智慧、战术知识层完成修炼任务、技术知识层提供有效支持,数据层投喂案例数据,四者融合,形成浑然一体的知识体系。
对人性洞察力的学习,也就要把握从战略到战术、战术到技术的层次脉络,结合案例题目,实现融会贯通。
人性教科书:《人性洞察力的15项修炼》
在人性洞察力教科书《人性洞察力的15项修炼》中,系统化阐述了人性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知识,是建立人性知识体系的基本参考资料。
这本电子书已经在知乎书店、得到、微信读书等渠道发行。